第(2/3)页 暗暗感慨,林思成放下瓷枕:“两位老板,开个价!” 两人很客气:“林老师,你看着给就行!” 明白了,应该是老庄总提前交待过。 但这次不是捡漏,事关重大,该做的防范的还是做好。 林思成扫了一圈,不假思索:“两位是老庄总的朋友,他既费人情,又搭关系,肯定不能看着给。这样,八十万……伯恒,带两位老板去转账。” 两人猛的一怔愣,林思成又笑了笑:“当然,在商言商,要签合同!” 赵修能和王齐志对视了一眼,没有吱声。 如果只是以文玩而言,桌上这些当然不值八十万。就拿这里面最亮眼的那只细白瓷碗来说: 就算是宋瓷,就算工艺不错,也是不知名的小民窑,甚至窑口在哪都还不知道,十来二十万顶到天。 剩下的这些,顶多也就一二十万,加一块,四十万撑到头。 但从恢复工艺的角度而言,肯定值。他们至少能判断的出来:这只碗,绝对就是林思成所说的新工艺…… 两位老板则一脸古怪:他们之前还想,能卖个二三十万就不错了。但临了,人家给了八十万? 低头再看,确实还是那些东西,之前卖二十万都没人要…… 两个人又看了看庄子敬。庄子敬刚要说话,林思成却摆了摆手:“庄总,人情归人情,东西肯定是值的。” 庄子敬顿然明了。 重点在中间那一句:人情归人情,但要防患于未然。 这两位虽然不是专业的收藏家,但在生意场上混了半辈子,一听要签合同,就知道他们拿来的这些东西很值钱。 再要拿一二十万的打发,就是把人当傻子哄,今天这生意就地黄了也说不定,还不如一次性给到位。 所以,这一堆破烂得多有用,让林思成宁愿多花五六十万,只为了买份合同? 虽然心里犯疑,但八十万,怎么都不至于吃亏。两位老板眉开眼笑,合同就地一签,赵大带着两位老板去转账。 等人一走,庄子敬看了看桌子上的瓷器,一脸狐疑:“林老师,不会赔本吧?” 怎么可能赔? 林思成握住庄子敬的手:“庄总,我不瞒你,这里面有好几件都是宋瓷。虽然是小民窑,但每件二三十万还是有的,所以要感谢庄总,更要感谢老庄总…… 他稍一顿,又笑了笑:“可能还要麻烦你几天!” 庄子敬不住的点头:林思成是什么性格,方静闲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敬他一尺,他回你一丈。 所谓投桃报李,现在帮林思成的越多,以后的回报越大…… “林老师你放心,这样的永济肯定还有!接下来我哪也不去,就留永济帮你联系……” “不是永济,是河津!” 林思成一脸郑重,“这些瓷器全是用固镇的瓷土烧的,既便窑址在乡宁县西坡镇,但建国前西坡一直属河津县。所以,河津肯定比这儿更多……” “另外我推断,河津也应该有窑址,我准备找一下。所以,还要请庄总代为联络一下,和市文化局,乃至市政府谈一谈,尽可能的提供一下便利……” 去哪儿都一样,只要能帮到林思成就行,庄子敬满口答应。 王齐志和赵修能却一脸狐疑:啥,又要找窑址? 前天还说不找了呢? 送走了两兄妹,两人正要问,林思成拿起那只细白瓷碗:“老师,赵师兄,这是新工艺!” 对啊,新工艺。 林思成之前就说过,但之前收罗的那些瓷片不是太明显,赵修能和王齐志只能凭想像。 现在有了这只碗,两人感受更为直观:不是新工艺,烧不出这种极淡的白青釉。 关键是极薄。以宋代的制瓷水平,五大名窑中都极少见。 但还是那句话:再是新工艺,就算有窑址存在,但全压在瓷土矿和紫砂器厂底下,你怎么找,找到了又怎么挖? 看两人一头雾水,林思成一拍额头:“怪我没说清楚……老师,赵师兄,这是北宋时的卵白玉,我直说吧:十有八九,窑址就在河津!” 两人齐齐的一怔,王齐志还在回忆,卵白玉是什么瓷器,赵修能眼珠一突。 何为卵白玉? 特指两宋时期,薄如蛋壳,见光透影,莹白如玉,微微泛青的白瓷。 是哪个窑研究出来的已不可考,五大名窑都有过烧制。但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极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