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我的1995小农庄》
            
            
            
                
    第(1/3)页
    暂时不考虑鱼的事情,只说种菜的话,这个就好弄多了。
    西红柿、黄瓜新鲜的反季节蔬菜,且不说在冬天是相当受欢迎,比较好卖货。
    就种菜而言,陈凌也是比较擅长的啊。
    这两年他们这边建大棚的,最多就是种菇的。
    这个比种菜简单太多,成本也极低,可以说基本不花什么钱。
    也就菌种花点小钱。
    剩下的种的菌包,用的是玉米芯或者稻壳、棉花籽的壳之类的东西。
    闷臭发酵过后,就能种蘑菇了。
    像是王立献这样规模的大棚,他们自己一家人不费力气就能轻松弄完。
    第一年还找陈凌他们帮忙来着。
    后来熟练后,一家人干就行,不过就是装个菌包,这是连小娃子都能干的活。
    何况他们家女儿女婿齐上阵呢。
    人力物力投入不多,而且卖的还快……
    送到县城早市就能一下卖掉,不用担心砸在手里。
    种别的蔬菜就不一样了。
    浇水、施肥、打药、防虫……
    要操心的就多了去了。
    冬天虽然虫害轻,但棚里暖和了,病害是一样的啊,该有还是有。
    这样的大棚蔬菜不用多说,定价肯定就会高上去。
    比起蘑菇来说,到时候蔬菜的发卖,这么高的菜价在小县城出不了手。
    量太小,本地不是蔬菜基地,冬天种大棚的也少,也没人专门来收。
    当然了。
    有小绵羊的货运站在。
    陈凌和王立献都不怕这个。
    在蔬菜上,陈凌也没多想,还是他最开始卖菜的老三样。
    黄瓜、西红柿、韭菜。
    另外再种上点西瓜,大棚西瓜冬天也受欢迎。
    反倒是蘑菇的话,就和蔬菜有点冲突。
    冲突的点就在于,蔬菜需要光照,晴天要晒太阳,太阳越大,蔬菜的长势就越好。
    而蘑菇是反着来的。
    蘑菇不能有太强的光照,晴天虽然要晒棚,但晒完了大棚之后,就要赶紧用喷雾器进去在蘑菇上喷一遍。
    原因很简单。
    晒完棚热量有了,环境还要足够潮湿,蘑菇才会长得越快越好。
    这也就是为啥王立献蔬菜和蘑菇分成了两个大棚。
    陈凌新建的也是一大一小两个,小的那个就能种上蘑菇。
    大的占地广,蔬菜种上后,挖沟养鱼,这个地方也比较宽敞。
    「师父,师父,我们来给你捡鸡蛋了。」
    王立山他们围着陈凌嚷嚷的时候,吴老他们两帮子人就挎着篮子走了进来。
    大声喊"师父"的领头的吴老。
    这个"师父"除了陈凌自然没有别人。
    陈凌回过头无奈道:「吴老,咱别闹了行吗?酒桌上事,哪里能当真,再说了,我那些医学理论都是半吊子,你拜我为师,学不到什么东西,也养不好身体。」
    吴老"哎呀"一声:「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什么人没见过,我看人可准了,师父你有没有真材实料我能不知道吗?
    我不就年纪大点吗?古代人都说了,闻道无先后,达者为师。」
    陈凌顿时语塞。
    归根结底,这事儿还是要怪他那老丈人。
    闲着没事,跟他们瞎讲什么玩意。
    说实话,一些中医的奇怪理论,越是看起来像奇谈怪论的,有时候越是
    真理。
    而越是这种,陈凌记得越清楚,可以说过目不忘,连笔记都不用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