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初夏的晨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古北大学古朴的校园里洒下斑驳的光影。 李毅飞的车缓缓地停在行政楼前,他推门下车,深吸了一口带着书卷气和草木清香的空气。 今天,他轻车简从,只带了秘书孟子义和刚刚被他点名兼任市校合作筹备组副组长的李敏。 此行目的明确——与这座在国内理工科领域享有盛誉的顶尖学府,建立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青云科技的落户,只是点燃了水又市高科技产业的第一把火,要想让这火焰形成燎原之势,离不开古北大学这样强大的引擎。 校长陈景河是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学者。 他在会议室门口迎接,笑容温和中带着审视:"李市长,欢迎莅临指导啊。" "陈校长,您太客气了,我今天是来拜师学艺、寻求合作的。"李毅飞笑着握手,姿态放得很低,"古北大学是国之重器,我们水又市是近水楼台,若不能好好借力,那就是我这个市长的失职了。" 会谈在友好的氛围中开始,但李毅飞很快察觉到,校方的态度虽然热情,却带着一种学术机构特有的审慎和距离感。 陈校长和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几位重量级的院长,更多地是介绍学校的辉煌历史、顶尖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对于如何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似乎兴趣不大或者说心存疑虑。 "李市长,不瞒您说,"一位头发花白的材料学院院长呷了口茶,慢条斯理地说,"以前也有不少地方领导来找我们谈合作,口号喊得响,最后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要么是政策无法持续,要么是配套跟不上,我们好几个有潜力的项目,在外面转了一圈,最后还是烂在了实验室里,可惜啊!" 这话带着明显的质疑,会议室的气氛微微有些凝滞。李敏有些紧张地看了李毅飞一眼。 李毅飞脸上笑容不变,心里却明镜似的。 李毅飞知道,靠空泛的承诺打动不了这些见多识广的学者,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和看得见的路径。 "王院长说的情况,我完全理解,也深感痛心。"李毅飞身体微微坐直,目光诚恳地扫过在场每一位学者,"所以今天我来,不是空谈愿景,而是想和各位探讨一种全新的、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李毅飞示意了一下李敏,李敏立刻打开学校会议室的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水又市-古北大学深度融合共建"环古北创新经济圈"行动方案(草案)》。 "我们设想的,不是简单的项目对接或技术转让。"李毅飞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而是共建'三平台一基金'。" "第一,共建'概念验证中心'。由市政府出资,在学校周边建设高标准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平台,专门承接古北大学实验室里那些'看上去很美'但风险较高的早期技术,帮助它们跨越从论文到产品的'死亡之谷'。 失败了,风险我们共担,成功了,知识产权和收益大头归学校和研发团队。" 这话一出,几位院长的眼神明显亮了一下,这直接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