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才华,当真值得称赞。 至于是不是事先早就写好,大家纵然心知肚明,也不会有人去揭穿的,都只当是临场发挥了。 太监将诗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极尽孝道,好儒学诗文,正是非常适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虽然只识过两年字,但他十分好学。 即使在战争中,也勤读不倦。 论真识学问,老朱当然不是只读两年书的半文盲。 单论文学造诣和修养,老朱看过的史书和诗词歌赋,可是要远远超过后世大学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脸色,露出几分笑意。 自古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很符合老朱对未来江山继承人的期许。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诗,今有二皇孙挥笔成文,当为千秋美谈啊!” “二皇孙之才,当世同辈之人,无人能及,可笑还有人说他无才?” “夏虫不可语冰,有些人见识浅薄,无礼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与二皇孙相比?” …… 一众文臣议论纷纷。 朱允炆,乃是吕氏之后。 吕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们自然乐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于武将勋贵,他们懂诗词歌赋吗? 文官们评价,他们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三皇孙,你还有何话可说?” “三皇孙殿下,不知你的诗词可曾想好了?” “三皇孙殿下,不会一柱香的时间过去,你还写不出来吧?” 众文官一个個询问,充满了戏谑之意。 黄子澄显然不会帮他。 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事先写好。 要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词,还要水平不能低于朱允炆的,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进士出身,作诗写词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来。 但易地而处,纵然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易写出来。 毕竟时间紧迫。 何况朱允熥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而已。 众人都在等着看他出丑。 朱允熥不慌不忙,朗声道: “为君者,治国为要。” “诗词歌赋,终究只是小道。” “昔李后主好诗词,笔下有千古名句,仍不免为亡国之君!” “读书人最重要的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本事。”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有人反驳。 “刚才还大言不惭,自许能力才华远胜二皇孙,现在却巧言令色,不敢写诗了吗?” “就是,休得托言多语,还是写一首诗词来证明吧。” “虽然诗词是小道,无关治国,但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能力。三皇孙是因为才华远不及二皇孙,故而写不出来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