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与朱元璋是老乡。 明初的政治势力,既有文武之分,更重要的,则是淮西勋贵与浙东集团。 淮西勋贵是最早追随老朱打天下的人,在朝中势力庞大。 虽然此前经过“胡惟庸案”的打击,一大批人被处死,但仍然有蓝玉、冯胜等许多人,根基依然深厚。 而他们当中,大多是武将勋贵,文官极少。 浙东集团就不一样了。 浙东集团以刘伯温为首,基本上都是文官,极少有武将。 虽然如今刘伯温早已逝世,其他首领人物也要么被贬,要么处死流放,或者已然生病老去。 但同样,他们的势力还在,后继仍然有人。 毕竟,朝廷要依靠文人治理天下。 老朱也要平衡朝廷内部的权力。 吕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本来应属淮西勋贵里面的一员。 却因为自身是文人,因而与浙东集团的文人关系密切。 这样一个左右逢源,又位高权重的人物,其人脉之深厚,可想而知。 而且,吕本没有儿子,仅有一个唯一的独生女,便是吕氏。 吕本如今虽然不在了,但他曾经积累的政治资源,自然是全留给了吕氏。 吕氏又是朱允炆的亲生母亲。 这才有了文官集团对朱允炆不遗余力的支持。 杨士奇沉声道:“献王对殿下的威胁,并不是他有多大的势力,多强的本事,而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吕妃娘娘。” “而吕妃娘娘,恐怕才是殿下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他的声音很低,特意压低了。 尽管亲自检查过外面的情况,又有侍卫守得水泄不通,却还是下意识的将声音说得很低,唯恐有半分泄露。 但这仅微弱可闻的声音,入耳之时,又变得响亮无比。 只因所说的内容,太过于惊骇。 屋子内烛光晃动,照映着杨士奇的脸。 清晰可见的凝重。 朱允熥轻轻咳嗽了两声。 又一次动了动躺着的身体。 “殿下依靠一个“孝”字,赢得今日朝堂之争。” “但吕妃娘娘从小将殿下抚养长大,她又是陛下亲旨扶正的太子妃。” “依礼法,殿下要侍奉她如亲娘一般无二。” “殿下要孝!” “那她便天生占据着莫大的优势,利用这一点来挟制殿下,易于反掌。” “或许,陛下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在殿下站出来争夺储君之位之后,立即便找了一个借口,将殿下封为吴王,并令殿下独立建府别居。” 老朱真的有这层用意吗? 朱允熥也不敢确定。 不过,老朱素来便老谋深算,真有这样的用意,其实也不奇怪。 朱标在世的时候,老朱就让朱标对自己的贵妃行母亲之礼。 朱标不服,老朱为此追着他打。 吕氏早已被老朱下旨扶正,又抚养了他十几年。 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娘,但这个母亲之礼,还真就逃不掉。 杨士奇继续道: “若殿下此刻还在东宫,没有迁居出来的话,恐怕已经铸成大错,难以挽回了。” “说到底,殿下如今才十几岁,尚未行冠礼。” “吕妃娘娘以母亲之尊,若有心为之,要设计陷害一个孩子,轻而易举。” “哪怕殿下如今已是吴王,更被陛下钦定未来大明帝国的继续人,却终究也逃不过一个“孝”字。” “孝比天大!” 杨士奇的语气,短促而有力:“对方高举一个“孝”字,殿下便根本没有反击之力,连招架都困难!” 他是读书人,对儒家礼法了如指掌。 但正是因为理解,才更清楚它的可怕。 朱允熥忽然想起了那个靖难之役中守卫济南的铁铉。 此人就是靠着在城头悬挂朱元璋的画像,再写上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使得十几万燕军不敢开炮攻击,因而守住了济南城。 在后世看来,这十分荒谬。 两军交战,怎么可能因为一幅画象而不敢开炮呢? 但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却是理所应当。 毕竟,这个时代,孝比天大! 谁也不敢背一个不孝的骂名! 更何况朱允熥眼下还未行成年冠礼。 放到后世来说,他是未成年,吕氏就是他的监护人,可以帮他决定,替他做主。 他反而没有自主权! 虽然这个时代有些不同。 他毕竟是陛下亲封的吴王,哪怕只有十四五岁,也能自行决定许多事。 但如果吕氏亲自站出来的话,那同样也是可以替年少的他做主的,甚至他反驳都没有用! 母亲替十四五岁的儿子做主,天经地义! 母亲若想害他这个儿子,那就有无数种办法! “陛下出身贫寒,少年时便父母双亡。” “因而对骨肉亲情,犹为看重。” “殿下与献王斗法,哪怕赢他一百次,也难以将他彻底搬倒。” “陛下不会允许。” “他终究也是故太子的儿子。” “但只要献王和吕妃娘娘还在,他们与殿下的夺嫡之仇,便不可化解。” “他们将始终是殿下最大的威胁!” “殿下纵使被立为储君,有孝字当头,依然摆脱不了这种威胁。” “除非殿下登临大宝!” “再或者殿下成年,行冠礼过后,吕妃娘娘才很难借母亲之名,再来压你。” “殿下如今离行冠礼,还有五六年时间。” “要顺利渡过这段时间,绝不容易。” “可舍此之外,又别无他法!” “除非……” 他停了下来,而后望向朱允熥,双眸中射出两道精芒。 杨士奇平静说道:“除非今日行刺你的人,幕后指使者是献王和吕妃娘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