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以至于官员都不够用了。 因而只能将一部分已经犯罪被革职的官员,仍然留着处理公务,乃至升堂审案。 一度出现堂上审案官员和堂下犯罪之人都戴枷锁的奇观。 通政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衙门。 在朱允熥看来,也极其有用。 他如今还没有想好要如何对大明的中央机构进行大规模改革,也远不到那个时机。 通政司暂时仍然要留着用,令曾秉正这个通政使戴罪去组织重建,就顺理成章了。 有前车之鉴,相信他也一定会谨慎办事。 “是!” 杨士奇应声道。 接着,他递上一堆整理好的军情塘报。 “这些都是边关急递,说北元大军,将于近期大举南下,望朝廷早做准备。” 朱允熥接过去,随手翻看了一下,问道:“都是北元那边传来的谍报?” 杨士奇点头,道:“正是!” 接着解释:“过去这些年,大明与北元战争不断,咱大明也没少在北元那边安插谍子,收买线人。” “这些军报,就是安插的谍子传过来的。” “毕竟,真等到北元的军队攻过来,就有些晚了。” 朱允熥微微皱眉,总感觉有哪些不对,又问道:“杨先生怎么看呢?” 杨士奇沉吟了片刻,道:“但凡谍报,便不可能一定准确。” “毕竟军情瞬息万变,敌人可能故意制造假的情报,也有可能会改变决策。” “但我们又不可不信。” “眼下大明军事学院正式开学在即。” “整个大明军队的诸多大将,皆云集京城,等待着入学拜师。” “对殿下而言,这亦是极为关键的时刻。” “若是在这个时刻,让将领们离京,前往北方边境御敌,错过大明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也就不会给殿下行正式的拜师礼。” “这对殿下的威望,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这些人,大多数早已在报纸发了公开的声明。 这亦是朱允熥为自己造势的策略。 如果他们最后却没有进入学院,没有拜师,伤害的自然是朱允熥的威望。 虽然以后还可以再补上,但意义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可若不让他们离开,万一北元大举南攻的事是真的。” “北方缺少统兵大将坐镇指挥,诸军只能各自为战。” “一旦防线被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杨士奇苦笑道:“此事倒是真的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了。” 他毕竟是初理朝政,更没有处理战事的经验,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朱允熥眉头紧锁,亦陷入了沉思。 眼下枪支的制造,已经到了一个最关键的时刻。 虽然不可能造出后世二十一世纪那般厉害的枪械,但简单的燧发枪,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历史上,第一支燧发枪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叶。 因为朱允熥的出现,让这一时间提早了一百六十年。 这其实很正常。 农业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缓慢的。 早一百年,晚一百年,整个社会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相关的发展其实早已基本成熟,需要的只是历史的某一个偶然。 此时熟知后世情况的朱允熥,将其提前弄出来,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对于大明来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优势,却将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能组建一支全部装备燧发枪的军队,便能轻松不费力的击溃北元大军。 然而,此刻的燧发枪还没有最后定型,还有一些小毛病需要解决。 何况即使是正式定型生产了,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的速度也不可能很快。 生产之后,还需要装备军队,并训练与之对应的新战法。 这些都需要时间。 可北元在这个时候南下,他又哪里还有时间呢? 正当朱允熥一阵阵心烦意乱的时候,有人从外面进来,送上一封紧急奏章。 杨士奇接过来,翻开一看,脸色顿时为之一变。 朱允熥问道:“何事?” 杨士奇将奏章递上,道:“这是晋王请求离京的奏章。” “晋王说北方边境吃紧,北元即将大举进攻河套地区。” “他身为塞边藩王,那一带又是他的防区,为大明镇守边疆,乃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故即日起,率轻骑护从,离开金陵城,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山西太原,坐镇指挥诸军,抵抗北元侵袭。” 朱允熥脸色一沉,接过奏章扫了一眼。 晋王已经先自行离京了。 好巧啊! “他这分明是故意为之!”朱允熥冷哼道。 朱棣的主动拜师,让晋王朱棡陷入了两难之境。 同样身为统率千军万马的藩王,同样是叔叔。 朱棣拜了朱允熥为师,那他也要不要拜呢? 拜,朱棡不甘心。 不拜,恐怕会让老朱不高兴。 此时借着北元南侵的名头为由,离开京师,完美避开大明军事学院开学的时间,也就没有这个难题了。 “确实如此!”杨士奇苦笑道:“但人家的理由十分充足,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