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脑袋只有一个。 李景隆身为国公,吴王说杀就杀了。 这时候吴王再让他们议死者的言论,当然不会再有人站出来为李景隆喊冤。 要不然,就得像那名之前为李景隆求情的官员一样去赴死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便给李景隆定了十几条大罪。 任何一条,都足以让他人头落地。 总之,吴王杀得好,杀得妙! 朱允熥静静听着,并吩咐旁边的人:“将诸公所议的李景隆罪状,详细记录在案。” “今日虽不是在朝堂上,但文武百官都在,众人一起公议,与朝堂公议也一般无二了。” “待明日整理公布出来,登之于《大明日报》,正好塞天下悠悠众口。” 书吏闻令,立即领命。 朱允熥的目光,又望向了观礼席的黄子澄、方孝孺等人。 观礼的人群中,有不少出言谴责李景隆。 然而,还有许多仍默不作声。 他们不敢公开反抗,便用沉默以对。 “方先生,你是饱学之士,在儒林中素有声望,天下间仰慕你的人不计其数。” “你对圣人之学,钻研极深,了如指掌,你来说说,依圣人之道,长辈是否可以拜晚辈为师呢?” 此言一出,场中所有人又皆是大吃一惊。 众所周知,方孝孺与吴王素来不和。 当初更是公开拒绝当吴王的老师。 如今吴王当众问他,他又会如何回答呢? 许多人甚至暗暗猜测,以方孝孺刚直不阿的性格,必定会出言冲撞吴王。 吴王或许正是借此举,杀掉方孝孺? 但还有很多人仍然觉得不对,若方孝孺借机怒斥吴王,纵然是再将他杀掉,于吴王的声望,亦有极大损害。 吴王实在没有必要这样做。 让方孝孺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做法。 方孝孺显然也没有料到朱允熥会点自己的名,顿时目露震惊之色。 但很快恢复镇静,走了出来。 朱允炆再也坐不住了。 他太清楚方孝孺的性子,必定是不会委屈求全的。 能保持沉默,已经是最大的忍耐。 若一定让他开口说话,他恐怕宁愿人头落地,也不愿迫于朱允熥的权势,说出违心之语。 “方老师是忠厚之人。”朱允炆为其求情道:“三弟,就不要为难方老师了吧?” “为难?”朱允熥哈哈大笑道:“这怎么能说是为难呢?” “方先生学问深厚,德高望重,本王相信方先生一定不会随意曲解圣人之意,一定会秉直而言。” “才请方先生出面,评一评适才李景隆所言的是非,以正视听!” “二哥怎么能说,这是为难方先生呢?” 他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方孝孺身上,道:“本王相信方先生的人品,绝不会说违心之言。” “本王可以向方先生保证,无论方先生说什么,都不会有任何事。” “若有人以方先生的话,来为难方先生,威胁方先生,本王第一个饶不过他。” “方先生,请吧!” “大家都愿洗耳恭听呢!” 方孝孺自知避无可避,只得开口道:“自三皇五帝……” “方先生无须长篇大论。”朱允熥笑道:“方先生只需回答本王的问题即可。 “依圣人所意,学无先后,唯达者为师,对吗?” 方孝孺道:“是!” 朱允熥又问:“刚才李景隆说,长辈不能拜晚辈为师,请问方先生,圣人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方孝孺摇头:“没有!” 朱允熥再问:“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后世韩昌黎以为,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敢问方先生,韩昌黎是否有曲解圣人之言,还是深得圣人之心?” 方孝孺道:“韩昌黎所言,深得圣人之心!学无长幼尊卑,唯道而已。” 朱允熥微微一笑,方孝孺的回答,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模一样。 毕竟,对方孝孺这种人来说,虽然也会为圣人之言作注,给出自己心中所想要的解释。 但这也建立在那些话本身还有解释空间的前提下。 可不是能随便瞎说的。 释经,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何况,朱允熥早就令人调查过方孝孺,翻过他对这些问题的注释,清楚方孝孺的理论。 “方先生以为,依圣人之论,长辈可以拜晚辈为师吗?”朱允熥接着问道。 他又迅速补充:“方先生只需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 “可以!”万众瞩目中,方孝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场中,无论是支持朱允熥的,还是反对他的人,都惊得眼珠子掉了一地。 万万也没有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刻,方孝孺竟然站队站到了朱允熥的那一边。 朱允炆、黄子澄、齐泰等人,更是一个个目瞪口呆。 先前还为方孝孺的安危担扰,唯恐他直言得罪朱允熥,招来杀身之祸,可听到他这番应对,几人却皆觉得,仿若有一记响亮的耳光,用力扇在了自己的脸上! 方孝孺竟然帮着吴王说话? 难道他早就暗中投靠吴王了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