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砰! 罗贯中手中的酒杯掉落在地。 他仰头望向吴王,却见朱允熥正笑吟吟望向自己。 罗贯中慌忙跪了下去。 朱元璋对张士诚所部惩罚甚严,一旦发现,便是抄没家产,全家罚为奴籍。 更有甚者,会被斩首示众。 毕竟,截至今日,大明虽已一统天下,但仍然有张士诚余部不断作乱。 张士诚原是私盐贩子出身,他在元末起义造反之后,也招募了不少沿海的盗贼。 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所灭,那些旧部中的许多人,便又重新回到了海上。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与倭寇勾结,骚扰沿海边境,杀烧抢掠,恶行累累。 元末明初的时候,东南沿海一直苦于倭寇作乱。 只不过,明初的军队,战力强劲,远非后世所能比,故而才没有形成大的祸害。 但东南沿海毕竟是大明的赋税重地,倭寇的存在,也始终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有了明初的海禁。 也正因为此,对于潜逃的张士诚旧部,官府素来不遗余力的追捕。 骤然被朱允熥出言点破过往,罗贯中顿时吓得神魂俱失。 他在中写过许多英雄人物,也自认自己亦当为英雄豪杰,似他们那般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 可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 纸上写来容易,嘴上说来简单,可真要直面生死,乃至全家老小的身家性命,又有几人真能淡然而处? 罗贯中并没有出言辩解。 他曾在张士诚手底下效力,此事当时有许多人知晓。 只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人四处颠沛流离,许多人生死存亡不知。 一旦离开之后,便没了联系,自然也不会有人去官府告发他。 罗贯中不参加科举,出仕做官,正是害怕树大招风,被别人告发。 作为普通百姓,在这个时代,没有太多的人在意。 为官就不一样了。 多年战乱后,不少人家破人亡,也因此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居住。 天下初定,随便寻一个新地方定居,都不会有人去追究什么。 与和平年代不一样,战乱之后,这样的人太多,也根本追究不过来。 在那些因战争而变得人烟稀少的地方定居下来,就自然而然成了当地的原住民! 罗贯中正是凭借此,获得了新生。 曾经张士诚旧部的人,死的死,逃的逃,大多不知所终。 而从前的朋友,并不清楚他在战乱年代的经历。 只要他自己不说,朝廷不会去细查一个普通百姓,此事便会永远无人知晓。 然而,吴王殿下既然能一语道破天机,显然是早已了如指掌。 此时再假言相辩,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罪加一等。 罗贯中跪在地上,全身瑟瑟发抖。 在外面的传说中,吴王是极为可怕的杀人魔头。 他虽然年少,却曾带着锦衣卫灭了朴家满门。 敢将威名赫赫的大将军蓝玉擅自抓捕。 通政司的大小官员,被他一次全被杀光,仅剩一个告病在家的通政使。 就在昨日,还刚杀了一位国公和为他求情的官员,更将他们两人的人头,悬在旗杆上示众。 外界提起这位监国,但会想到他的种种狠辣手段。 他的名,大多是威名,是凶名! 他会如何处置自己呢? 此际酒楼内的其他人,也皆是惊得鸦雀无声。 吴王来见罗贯中,兵士只是围住了酒楼外面,不让外人再进入,并没有驱赶早已提前进入的人。 故而,他们都一直在旁边看着。 之前听到吴王相邀,许多人还羡慕罗贯中运气好,竟被吴王看重。 以后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却不料,突然峰回路转。 难道吴王仰慕罗贯中是假,来杀他是真的? 朱允熥微微笑道:“你的老师施耐庵,曾是张士诚的军师,本王说得可对?” 跪在地上的罗贯中,猛然抬头。 想不到,吴王竟然连这个都知道。 寻常的张士诚旧部,只要没有勾结倭寇,为害百姓,朝廷还能网开一面。 毕竟,张士诚也曾是割据一方的霸主。 手底下兵士众多,许多人只是在元末时走投无路,才被裹胁着加入。 大明初立,对这些人当然不会太过深究。 然而,若是张士诚麾下的核心人物,就截然不同了。 那是必定要追究到底的! 不仅是罗贯中,就连酒楼内的众人,也都忐忑不安起来。 他们当中不少是相邀而来,或慕名而至。 如果罗贯中是反贼,那他们算不算同犯呢? 吴王亲至,便是来杀人抓人吗? 在众人既惊又惧的眼神中,朱允熥伸手扶起罗贯中。 “你为本王办事,本王自会护你周全。” “区区张士诚旧部而已,别人保不了你,也不敢保你。” “但本王一句话,便能保你全家老小安全无虞!” 罗贯中顿时呆住了。 “殿下为何如此待草民?” 半晌之后,他出言问道。 “本王喜欢看你写的传奇故事。”朱允熥笑道:“特别是你写的三国演义。” “啊!”罗贯中再度怔住。 此时的他,虽然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早已流传的三国故事传说,创作出了三国演义的绝大部分内容,可并没有刊印发行。 世上知道这本书的人,应是寥寥无几。 想不到吴王竟然看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