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迎风而立,念出了第一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方孝孺心中骤然升起一股不妙的感觉。 莫非吴王真有惊世诗才不成? 不,不会! 才刚开头而已。 虽也勉强算是不错,但后面必定狗尾续貂。 心念方起,便听朱允熥又继续念道: “是非成败转头空。” 方孝孺的心,再度咯噔了一下。 未及有任何思绪,又听到了声音响起。 朱允熥竟似是文思泉涌,不假思索,诗词如信手拈来。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方孝孺的脸,刷地一下,变得惨白无比。 场中众人也皆是屏住了呼吸。 实难相信刚才这几句诗词,竟是出自一名十几岁的少年之口。 而这位少年,还是当今吴王殿下,大明的监国。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朱允熥缓缓念出。 方孝孺只觉一阵阵口干舌噪。 他自幼饱读诗书,对诗词文章自是熟悉无比。 虽然方孝孺素来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并不专精于诗词文章,可基本的功底,却是绝不会缺失的。 甚至还是作诗写文的高手,所写的文章,被天下读书人争相传诵。 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之高的名气。 正因为如此,方孝孺比谁都更清楚,七步成诗只是传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才是真实的现状。 要知道写这两句话的作者贾岛,可是被韩愈尊为“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的旷世奇才。 连这等人物都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更别论寻常的文人骚客了。 可朱允熥竟然在须臾间,就吟出了如此诗词。 这当真是一名少年该有的才学吗? 在方孝孺与场中众人满脸的不可置信神色中,朱允熥随手拿起桌上的酒壶,往口中倒酒,同时高声诵道:“一壶浊酒喜相逢。” 放下酒壶,他念出了最后两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全场寂静无音。 众人都还沉醉在刚才那几句简短平淡的词句中。 心神震撼! 实难相信世间竟有人出口成诗,随便一吟便堪称千古名句! 平平淡淡的用语,便仿佛说平常话一般。 却自有清空之气,浩瀚沧桑之意,扑面而来。 朱允熥笑道:“用本王这首临江仙,为你的三国演义作开篇词,如何?” 说话间,抬眸一望,却见罗贯中竟已是泪流满面。 他深深下拜:“殿下之才,令人如高山仰止。” “殿下今日作词之恩,罗某唯粉身碎骨以报。” “自今日起,罗某必为殿下所托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为三国演义的创作者,罗贯中一直想给自己的书写一篇开篇词。 但绞尽脑汁,想来想去,却也没有想出好词。 便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此际听了吴王的词,只觉此词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与三国演义所写的故事,简直是绝配!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 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 这与自己的人生,与三国传说,相映相成。 吴王能写出此词,足见其才。 将此词赠与他,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则可见其用心。 故而,罗贯中才会感激涕零。 朱允熥哈哈大笑:“罗先生,言重了!” 此词本来就被后人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上,我不过是提前拿来一用罢了。 他转而望向方孝孺:“方先生以为,本王的词如何呢?” 话音落下,才发现方孝孺早已失神落魄,站在那里用别人都听不见的声音喃喃自语,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他今日前来,是想令朱允熥名声扫地的。 却没想到,反而成全了对方。 自己投靠吴王的嫌疑不仅没洗清,又还加重了几分。 许久,方孝孺才从失神中回神。 “今日得见吴王随口作词,竟能写至此等境界,才知世间真有“天才”。” “方某自幼读书,亦曾被无数人赞为“聪慧过人”。” “如今始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方某这点微末之才,与吴王相比,便是萤火之光,与日月争辉。” “吴王殿下,方某服了!” 他作揖拱手,拜别后转身离开。 一边走,一边轻声念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妙啊!妙啊!” 他走出酒楼,仰头望天,笑道:“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能得亲眼见证,亦不失为平生快事。快哉!快哉!” 豪气冲天而起,眼角眸边,却有两行清泪,滚滚流出。 …… 是日,朱允熥于聚贤楼内,当众作临江仙,轰动朝野! 世间再无人质疑少年吴王诗才。 同一日,方孝孺辞官!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