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马车很快又回到了吴王府。 刚一入府,便见姚广孝走了过来。 “刚刚得到消息,黄子澄去了刑部,竟没有与刑部尚书杨靖做任何商量,便直接升堂,提审王弼等一干武将勋贵。” …… 朱允熥离开后,方孝孺便开始收拾行李。 要宣讲新的理论,释圣人之经,便不能呆在京师。 而是要远离朝堂。 他的行李,主要是几车书。 虽然数量众多,整理起来却还很容易。 到傍晚时分,就已全部装车完毕。 随后,方孝孺带着家人与几名学生,离开了金陵城。 临行之时,天边厚厚的乌云已散,夕阳在西边洒散晚霞。 方孝孺的神色十分平静,与前来送行的少许友人,一一告别,而后才驱车离开。 这个时光,今日已然走不了多远的路。 但他还是坚持在今日出发。 因为方孝孺心中,已经点燃了一团火焰,正熊熊燃烧。 自金陵一路向西而行。 期间许多儒生闻讯,都赶来拜会。 尽管方孝孺已辞官不做,但他还是天下闻名的读书人。 哪怕因吴王的事,而陷入争议,可天下间仰慕方孝孺的读书人,仍不在少数。 身为大儒宋濂的弟子,又是宋濂门生中名气最大的人,以往的方孝孺,并不喜欢这种迎来送往,客套交谈,总是显得不近人情。 许多人都觉得他自负有才华,学问高,便清高傲世。 当然,面对名气大的大儒,人们还是能容忍他的孤傲。 但这一回出京,方孝孺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 对每一个来拜会他的人,都极为有礼的接待,令人如沐春风。 于是乎,前来拜会方孝孺的人,也越来越多。 还有很多人想拜到他的门下,做他的弟子。 家人们都以为方孝孺一定会拒绝。 在此之前,他虽然也收了几个学生,可门槛要求非常高。 像方孝孺这种大儒,不可能随便什么人都收入门下。 不料,这一回,他竟然来者不拒。 有人拜师,便欣然收下。 自金陵往江西,千余里的路程,方孝孺走了两个多月。 一路走,一路收徒弟,竟然收了几百名弟子。 这些弟子都跟着他,因而所过之处,声势浩大。 各地的豪绅,官吏、大地主,听说有大儒过境,都纷纷出来迎接,引为上宾。 就这样走着,不知不觉间,洪武二十五年已过,新春翻过了严冬。 这段时间,方孝孺一直在写文稿。 但所写的内容,谁都不给看。 外人也无从得知。 他们一直走到庐山白鹿洞书院。 这座自唐朝建立的书院,此时刚刚经历过元末战火的摧残。 整座书院被一把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尚未重建。 但附近几百年传承的好学之风犹存。 有乡绅出钱,在废墟中设立了学堂。 虽然规模很小,却自有书香四溢。 方孝孺便带着一众弟子门人,进驻了这座半是废墟半是书香的书院。 此后他谢绝宾客,闭门不出。 如此又过了月余。 附近地界前来登门拜访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大儒方孝孺来白鹿洞书院的消息,传遍了附近数百里。 连山野乡民都好奇的赶来,想要一睹传说中大儒的风采。 因为白鹿洞书院建在这里,这一带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 便是大字不识的粗鄙乡民,对读书人也格外敬重。 他们竭尽全力,也要送儿子入学堂读上几天书。 方孝孺这种名动天下的大儒,更是令他们仰慕不已,争相传诵其人,其事,其文。 一个月后,附近的乡绅集体前来。 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决定集资重建白鹿洞书院,想请方孝孺出任书院的洞主。 对于这个要求,乡绅们其实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毕竟,方孝孺不是本地人,而白鹿洞书院又大部分都成了废墟,人家大儒凭啥留在这里呢? 重建,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不过,对方既然一个月都没走,那说不定有希望呢? 乡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却不想,一直闭门读书不见客的方孝孺,竟然出关了,并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