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隐隐约约中,老和尚感到朱允熥立储的事,不会一路顺风顺水。 总感觉仿若有一张无形的网,正扑面而罩来。 但一时之间,却又察觉不出哪里有问题。 朱允熥稍一思索,便将他与方孝孺的所说的事,与姚广孝说了一遍。 姚广孝目光中满是震惊,念佛号后道:“殿下有此壮志,固然可嘉,但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甚,便会形成天下皆反之势,使政令难以推行。” “而且此事恐怕陛下也未必支持。” 朱允熥点头。 人分三六九等,士绅不用缴税服徭役,本来就是老朱自己定的国策。 当下笑道:“这其中的轻重,我自然晓得。” “你今日若是见到了皇爷爷,也不必提及此事。” “我和你说,是让你心中有数。” 老朱虽然出身底层,深恨贪官污吏和欺压穷苦百姓之人,但同样赞成尊卑有序,人分三六九等。 勋贵地主、读书人等不纳税不缴粮,亦是老朱认可的。 很多思想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极深的烙印,不是一时半会能扭转过来的。 尤其是在眼下朱允熥即将立储的关键时刻,没必要与老朱发生任何冲突。 他与朱标毕竟不一样。 朱标能与老朱吵吵闹闹,他则需要尽可能避免。 “贫僧知晓了!”姚广孝点头,旋即望了望左右四周,确认无人后,方低声道:“殿下,那日刺杀之事,打听到一些消息了。” 朱允熥脸色微变。 姚广孝道:“有人曾经目睹,朴家余孽行刺殿下之前,曾有其他人去过他们所在的院子,那个人,名唤聂涣儿,便是殿下抓梁国公当日,前来传旨赐宝刀的太监。” “他后来被陛下逐去了献王府。” “事发当日,聂涣儿亦曾去见过秦王。” 姚广孝将探听司收集到的情报,禀告给朱允熥,与吉垣报告老朱的消息,基本一般无二。 随后,姚广孝又道:“探听司能打探到这些消息,锦衣卫密探和检校,没有道理打探不到。” “此事陛下必然已经知晓。” “没有抓聂涣儿,应该是在等吕妃的生日宴。” 朱允熥目光闪烁,微微沉吟。 “贫僧总觉得这个聂涣儿不简单,便又去查了他的出身来历。” “发现此人竟是山西太原人氏,在晋王就藩太原之后的第二年,才被选入宫中,充任太监。” “可推荐他入宫的人,却又是秦王。” 朱允熥再度皱眉。 太原人氏,却是秦王推荐。 可他在传旨的那天晚上,明显是在暗中帮助朱允炆。 后来老朱也是据此将他赶到了献王府。 可他去秦王府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件事愈发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秦王、晋王、朱允炆,都牵入了其中。 “贫僧以为,殿下当日刺杀之事,这个人很关键,但又不好轻易将其拘捕,以免打草惊蛇。” 朱允熥来回踱着步子,半晌之后,方道:“不要去动他。” “既然皇爷爷也在暗中查探,怎么处置,都由皇爷爷做主,我们什么都别做。” “是!”姚广孝合十。 时间已经不早了,他不能再继续耽搁,当下向朱允熥告辞。 “若是皇爷爷问起聂涣儿的事,你一定要据实呈报,不要有任何隐瞒。” 临行之前,朱允熥又交待了一声。 姚广孝领命,出了吴王府,直往天界寺而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