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尽管是天晴的日子,但江南冬季的风,仍十分寒冷。 吹过来的时候,便仿佛阴森森入骨的刀子,刺入身体里每一处地方。 一名身披黑色袈裟的和尚,信步走在寒风中,身后还跟着几名护卫。 此际的姚广孝,已是大明官阶再高的僧人,超过了僧录司左善世。 老和尚的脸色无悲无喜。 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就在刚才面圣的短短时间内,他至少经历了四次以上的生死危机。 只要一个应对不当,此际的姚广孝,便已是一具尸首。 看似风淡云轻的应对,好像只是普通人叙叙家常一般。 实则没有一句多余的闲话,杀机四伏。 朱元璋是一位疑心很重,杀心更重的皇帝。 他和杨士奇还不一样。 杨士奇在老朱眼中,是朱允熥请来相助自己的读书人,堂堂正正的谋士。 对这类人,老朱并不会有太大的杀心。 只不过,杨士奇要利用面圣之机,为朱允熥铺路,将皇帝陛下一军,才置自己于险地。 姚广孝则不同。 以和尚之身,到吴王身边办事,天生就会有惑乱未来君王的嫌疑。 他不是在刀刃上跳舞。 而是从一开始,老朱就举起了屠刀盯着他。 只要姚广孝稍有一句话说得不对,立刻便是身首异处的下场。 然而,老和尚还是平安的渡过了危机。 不止如此。 今日的老和尚,还替朱允熥砍出了新的一刀,为他成为储君,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杨士奇以人心为引,令老朱怀疑吕氏。 但老朱始终没有动吕氏,而是在默默观察着。 这不是老朱对吕氏有多好,而是对自己的孙子太过宠爱。 吕氏毕竟是三位皇孙的母亲。 老朱不会轻易动她,也不愿轻易动她。 吕氏的生日宴会发生什么,姚广孝也不知道。 但他很清楚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 吕氏和朱允炆谋划这么久,一旦发动,必定非同小可。 老朱想等等,看吕氏和朱允炆会做什么,看朱允熥如何应对。 可姚广孝却不愿意等。 这会给朱允熥的储君之路,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最好的做法,便是先发制人,让老朱提前下定决心。 因而姚广孝才在老朱面前,抛出了“吕氏的阴谋”。 吕氏真的会以死来陷害朱允熥,助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允炆吗? 事实上,老和尚也不知道。 世间最难测的便是人心。 连佛祖都只能劝人修行,劝人向善。 连佛祖都只能渡一心向佛之人。 连佛祖也难以改变人心。 何况他只是一名和尚。 但姚广孝可以将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抛到老朱的面前。 从而迫使老朱改变继续观察的想法。 吕氏终究只是一个外人,并不是老朱的骨肉至亲。 这一刀斩下,吕氏还能有活路吗? 杨士奇在皇帝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而姚广孝则是在逼皇帝陛下杀人! 老和尚虽有普渡众生之心,但却又从来不是什么良善之人。 相反,他是阴狠毒辣的妖僧。 若杀几个人,便能扫前吴王前路的障碍,助吴王登基。 老和尚会毫不犹豫的挥刀。 杀一千人,一万人,都不会手软! 这件事,他甚至没有事先和朱允熥商议过。 因为他担心朱允熥会顾及吕氏的养育之情而不愿致其于死地。 他自己做了决断,然后果断在皇帝陛下面前出手。 一切也如他所料,老朱信了。 又或者说,皇帝陛下不得不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