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只有培养一批自己人,构建属于自己的人脉体系和权力架构,再加上名分,权力才能真正成为权力,呼风唤雨,号令天下。 朱允熥采取了另起炉灶的方法。 这原是为了改革,为了改造大明。 但却在不经意间,在不触动原有权力格局的情况下,将权力悄悄抓了过来。 试想若这个几个部门,是朝堂内早就有的,大臣们也都知道他们的重要性,那朱允熥要夺过来,握到自己手中,又会掀起多少腥风血雨呢? 不过,户部这种原有机构部门也同样重要。 只是需要慢慢进入,不能操之过急。 赵勉既死,那便是一个机会。 听到杨士奇的话,朱允熥笑道:“此事你该派人传讯与皇爷爷,请他老人家决定。” 户部尚书的职位非同小可,与新设的机构不同,其重要性路人皆知。 朱允熥虽然奉旨监国,但皇帝陛下还在世呢,有些事同样要有边界,不能太过弄权。 户部尚书的人选,当然要先问一下老朱的意见。 “那日宫里的吉垣公公过来,我已经向他提及。”杨士奇笑道:“吉垣说,陛下让吴王殿下定夺。” 朱允熥脸上浮现笑意,更有几分轻松之感。 让杨士奇去汇报老朱,既是谨守本分,也是对老朱一种试探。 没想到,老朱竟然连户部尚书如此重要的职位,都不置一言,直接让他决定。 这让朱允熥有点喜出望外。 恐怕自古监国的王爷、太子,都从来没有给过如此大权。 日常的朝政,自有成规,皇帝可以不闻不问,任由监国处理。 可涉及重大人事安排,只要皇帝还在世,必然是要过问的。 哪怕是当初朱标监国理政的时候,重要的国策制定和人事安排,仍是老朱说了算。 为此父子两人还经常争吵不休。 朱标直言将来要废除老朱定的国策,老朱则明说,等咱死了你才能废! 可现在,老朱甚至都没有提几个名字,让朱允熥从中去选。 而是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 足见老朱对他的信任有多深。 当然,这也是因为老朱真的老了,身体衰弱,病痛缠身,再想处理朝政,也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老朱连番遭受重大打击。 先是儿子朱标身死,接着孙子朱允炆又出了这样的事,更是让老朱再也无心理政。 “你来与我说此事,想必心中已经有了候选人?”朱允熥笑道:“就不必藏着掖着了,尽管直说便是。” 杨士奇目光微闪。 他当然心中早有人选。 但用人之权,从来就是归于上位者的。 朱允熥对他越信任,他越要谨守本分。 此际听朱允熥问起,才开口道:“原户部右侍郎郁新颇有才华,此番户部查账,唯独他负责的账目一清二楚,属下以为,可以担任户部尚书之职。” 朱允熥轻轻点头。 此前他曾经看过户部右侍郎郁新的档案资料,确实是一个能吏。 更重要的是,之前文官们纷纷站队朱允炆,郁新却始终不为所动。 他不是朱允炆那一派系的人马。 老实说,朱允熥心中的户部尚书人选,也是此人。 杨士奇所说,倒是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了。 “不过……”杨士奇突然停了一下,面露犹豫之色。 “别吞吞吐吐,有什么话就说。”朱允熥催促道。 “郁新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历任中书舍人、翰林、侍讲,后来再被提为户部度支主事,再升为北平部郎中,进阶奉议大夫。” “去年蒙陛下恩典,破格提拔为嘉议大夫、户部右侍郎。” “若是此时再将他提为户部尚书,是不是升迁得太快了一些?” “唯恐朝中有人不服,引来非议。” 杨士奇说出了自己顾虑。 郁新中进士不过四年,一路爬升的速度太快,难免引起朝野侧目。 要知道,与他同一批中进士的人,有不少人至今还是知县。 “无妨,朝廷用人,本就该不拘一格。郁新既有才干,委以重任,理所应当。” 朱允熥振声道:“如今是本王主理朝政,朝堂就该有新气象,破格提拔几个人,又算得了什么。” 外人觉得破格提拔不对,那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 屁股决定立场。 大多数官员的升迁都是极慢且非常困难的。 他们自然很容易对那些飞升上去的官员,心生介蒂。 凭什么我苦熬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能爬上去。 而你才入官场不久,便像坐火箭般的飞升呢? 心里能没有一点怨念吗? 但站在朱允熥的角度,一是郁新有才,能做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