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宗室子弟,大多死于争斗之中,宗室数量自然不多。” “至于宋代,则是因为对宗室的严格限制,给他们的待遇太低,因此繁衍子孙后代的数量则不快。” “许多宗室子弟已沦为贫民,宗室人口数量便不再急剧扩张。” “可按皇爷爷定的优待条例,咱大明的宗室,必将四处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五、六代之后,朝廷就难以承受了。” “如若不信,皇爷爷可以算一下。” “如今皇爷爷已有二十几个儿子,五十余个孙子。” “儿子们还在不断长大,并生育新的孙子。” “将来皇爷爷至少有一百多个孙子……再往下,则是四、五百个曾孙。” “然后下一代则是二千多个,还往下,则是一万有余!” …… 老朱听他算着,也扳着手指头,跟着算了起来。 很快,他脸色大变。 “果真如此!”老朱喃喃道:“后世子孙,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朱允熥摇头道:“解决不了,谁也解决不了。” “这是皇爷爷定的规矩,谁若是改变,就是不孝子孙。” “宗室子弟,必将群起而反之。” “天下人也会骂声滚滚。” “任何一个君王,都背负不起这样的责任。” “若一定要说解决之法,那便只有一个,就是拖着宗室子弟的俸禄不给付。” “朝廷没钱,所以没办法给。” “但如此又带来两个弊端。” “一是指望着俸禄过日子的宗室子弟将变得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 “毕竟,按皇爷爷定的规矩,很多谋生的活计,他们都不允许做。” “二是朝廷一旦有了余银,便还是要给付一点的,不能一直拖欠下去。” “大明朝廷自此就变成了一个背负巨额债务的“穷人”。” “无休止且永远无法还完的“债务”中挣扎求生。” “直到不堪重负而亡。” “宗室子弟,除了少数人以外,其他人的日子也过得不会太好。” “皇爷爷原本是想优待他们,可最终的结果,却反而会让他们过上苦日子。” “那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办是好?”老朱叹气道:“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咱的后代,咱也不能太过于亏待了子孙。” 朱允熥心中凛然。 老朱这一根深蒂固的老农民思想,才是造成大明朝宗室制度极其离谱的根源。 宋朝都知道要限制宗室,明朝的大臣们,能不知道吗? 朝堂上哪个不是人尖儿,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们岂有不明白的? 可明白归明白,谁又能拗得过老朱呢? 这位可是动不动就会挥起屠刀的皇帝。 何况,宗室的问题,并不涉及大臣们的切身利益。 宗室领的是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他们的钱。 他们又何必拼着命去拦阻? 再者,宗室的问题,对后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可对眼下的大明朝廷来说,却根本不是问题。 人都是短视的。 几十年上百年之后的事,自有后人去操心。 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了解决眼前之事的上面。 实际上,朱允熥也一样。 大明的宗室问题很严重,但并不急迫。 他完全不需要现在向老朱提出来。 但朱允熥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改革宗室制度之名,来劝服老朱同意自己即将进行的大改革。 “当然会优待他们,但也不能将他们全部养废了。” 朱允熥道:“孙儿以为,朝廷要激励朱家后世子孙奋发向上,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一个个躺着等朝廷的俸禄来养,坐吃山空。” “对于宗室子弟,要像功勋大臣的子弟一样,进行专门的考核,以此来确定他们能享受到的待遇。” “朝廷的爵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铁帽子的,世袭罔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