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比如说,大明宝钞的事,自己折腾了一辈子,也没有将其弄好。 可朱允熥一接手,但办得有声有色。 再比如说,将国库转交大明银行监管,户部只负责支取,防止监守自盗,如此好的法子,自己却一直没有想到。 再比如说,《大明日报》的成立和大规模发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朱也越来越感受到《大明日报》在舆论引导上的威力。 而这以前,几乎是独属于读书人的权力。 皇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但实际上极难引导。 有了《大明日报》,舆论才逐渐被皇权所掌握。 凡此种种,朱允熥都做得比自己好。 既然如此,那就彻底放手让他去做。 朱允熥怔了怔,稍稍有些意外,没想到老朱竟会完全交权。 不过,这样也好。 无论老朱是试探也罢,考核也好,只要他做出成绩来,老朱自然会信服。 首先是平定倭寇。 必须要漂漂亮亮的打响这第一仗。 “有皇爷爷这番话,孙儿就放心了。那孙儿可真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实际上,他刚才从宗室制度的弊端入手,再谈及让宗室子弟去海外开疆拓土,其最后的目的,正是说服老朱放开海禁。 毕竟,这一条才是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关键。 要知道,在不禁海的宋朝,海上贸易便已经十分繁荣。 到元朝时,中国的商人更是近乎垄断了整个印度洋的海上贸易。 明朝的海禁,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曾经繁华的海外贸易,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却尽皆化作了过往云烟。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倭寇作乱。 所以,向海外进取的第一步,便是平定倭乱。 海外利益的拓展和资源的获取,将为大明工业化铺平道路。 从而促使大明从封建时代,走向资本时代。 “嗯!”老朱轻轻应声,却忽然想起什么,又道:“杨士奇和姚广孝这两个人,都是最顶尖的人才。” “咱观如今的朝中大臣,恐怕没有能及得上这两人的。” “你有识人之明,这很好。” “但是,你要记着,刀太过锋利,不仅会伤人,还会伤己。” “太过于厉害的人,你可以用,但一定要小心驾驭。” “对其有疑虑之时,便当杀无赦!” “千万不可养虎为患。” 朱元璋告诫道:“治理天下,当然需要人才。” “但又不需要太过于厉害的人才。” “中上之姿,便足够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初咱打天下的时候,自是需要像刘伯温这样顶尖的人才。” “但如果今天再让咱碰到像刘伯温一样有才的人,咱不仅不会用他,还会杀了他!” “你明白咱的意思吗?” 朱允熥愕然。 旋即明白过来。 君主与大臣,既是相辅相成,彼此间又有着矛盾和斗争。 正如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一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