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由此亦可看出,发明滚筒式油印机的太孙殿下,是何等天才横溢了。 此际朱允熥一说起来,众人亦皆是纷纷露出崇拜之色。 “太孙殿下发明此物,功莫大焉,纵千秋万载之后,史书上仍会重重记上一笔。”有监生奉承道。 朱允熥以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缓缓道:“本宫能发明出滚筒式油印机,正是格物致知的结果,亦是科学的精妙所在。” 轰! 这句话便如一道惊雷,在众人脑海内猛然炸响。 一时间,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满脸写满了难以置信之色。 格物致知他们都知道。 但是,通过格物致知,发明出滚筒式油印机,这……这……这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朱允熥却并不急着解释,又接着道:“水泥,想必你们也都见过了。” 前不久,国子监里面的一处广场,用水泥修建了一块地,供监生们课余活动。 此事在国子监内激起了极大的反响,监生们对此都惊奇不已。 不少人还写了文章,探讨水泥。 这当然也是朱允熥的有意安排。 让学子们接触新鲜事物,以此来刺激他们。 “水泥亦是本宫格物致知,再运用科学之方法,与工匠们一起研究出来的。” “你们不用觉得奇怪。” “本宫今日所讲的科学,正是一门穷究事物至理与本质的学问。” “谁若是掌握了这一门学问,谁就能运用它,发明各种新的东西,或改进已有的器件。” “比如说,跑得更快的马车,或是不需要马拉人推的木牛流马。” “比如说,耕田更得更快的器具。” “再比如说,能让粮食亩产量增加两倍的法子。” “这些都能通过学习科学,穷究事物至理来实现。” “这正是科学的精髓所在。” 朱允熥侃侃而谈,当然也结合了一些必要的“改进”,以便“科学”两个字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 “科学,实际上自古即有。” “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种五谷,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织帛,有巢氏构木为巢。” “他们所运用的,都是科学。” “及至后来,古贤尽去,科学则慢慢失传。” “再往后世懂科学的,仅有鲁班、墨子等寥寥数人。” “故而,在他们的手中,有了许多传之万世的发明。” “圣人之学包罗万象,‘格物致知’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学问,亦为科学。” “然后世学者,流于表明,不深究其理,清谈而误学,反使科学失传,可谓是数千载以来,最大的憾事。” 朱允熥目光从众人身上缓缓扫过。 无论是国子监的官吏,教习,还是监生,此际都已是震撼万分。 学会了科学,就能发明出能够流传万世的东西? 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学问?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在他们看来,那些发明都是上天所赐,假手于人,传之于世间。 但太孙殿下却告诉他们,那是科学。 而太孙自己,正是因为学了科学,才能发明出滚筒式打印机,水泥等神物。 难道这是真的吗?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极度震惊之中。 虽然读书人看不起工匠,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并没有人会看不起鲁班这样的祖师爷。 对于一个行业的开创者,读书人还是会给出极大的尊敬。 同样。 若是能发明一件改变千千万万百姓生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读书人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因为这是会载入史册的。 青史留名,光宗耀祖! 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 哪怕不是因为“代圣立言”而青史留名,但管他呢,总比默默无闻好千倍万倍。 相比读书做官,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大! “学以致用!” “大明需要用之于百姓,用之于天下苍生的学问。” 朱允熥振声道:“本宫今日重开科学一门,便是为此。” “本宫能发明滚筒式油印机、水泥,本宫相信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一旦掌握了科学,还能发明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诸如,能使粮食产量增产数倍的耕种之法。” “能治好更多疾病的医学方法。” “能让大明军队战力提高十倍,百倍,从而横扫四周蛮夷,令天下永远太平的武器。” “凡此种种,学了科学,便皆有可能。” “有了科学,我大明当人人皆有青砖瓦房居住,而非茅草破屋。” “有了科学,我大明纵是最穷之人,亦从此衣食无忧。” “有了科学,我大明将迈入一个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繁华盛世。” ……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监生们一个个心潮澎湃。 一双双炙热的眼神望向他。 朱允熥敏锐的发现了他们的神情变化,知道自己说的话,已经起作用了。 科学两个字,在监生们的心中,已经播下了种子。 日后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今日,我便传你们何谓科学之法,如何认识科学!” “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据为基础,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和预测的学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