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快看今日的大明日报,风向变了!”通判将报纸递了过去。 府尹抬眼一看,便看到了七名官员上奏朝廷,请求严惩逃税抗税的皇亲国戚的报道。 旁边甚至还刊登一篇奏疏原文:直言严惩抗税之皇亲国戚疏! 府尹的瞳孔微微缩了缩。 他认识这名写奏疏的官员。 昨日此人还信誓旦旦,说要上书朝廷,请求无罪开释被关押的皇亲国戚,弹劾税务司的胡乱作为。 结果今日摇身一变,成了不畏权势,上奏请求严惩皇亲国戚的清官? 这些可恶的墙头草! 还真是风往哪边吹,他们就往哪边倒啊! “沽名钓誉之辈!卑鄙!可耻!” 府尹恨恨骂道。 “大人,您再怎么骂,也是于事无补。” “写这篇奏疏的官员,如今已今成了百姓心中的青天。” “今日他出门,满大街都是欢迎他的百姓,大人,您是没见那阵仗……” 通判啧啧不已。 府尹横瞪了他一眼:“怎么,你要做这种欺世盗名之人吗?” 通判笑道:“大人说的哪里话。” “卑职在应天府衙门当差,和大人就一条绳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卑职自然是会和大人站在一起的。” 府尹冷哼了一声:“你心里明白就好!” 通判弯着腰,陪着笑脸,又道:“不过,话说回来,如今民间的舆论,对咱们应天府衙门,可是大大不利,要想破局,除非……” 他欲言又止,停了下来。 府尹转头望向他,目光闪烁,忽然想到什么,道:“要不,本官派衙役去查封了《大明日报》?” 通判忙道:“大人,这可万万使不得!” “《大明日报》乃是太孙殿下亲自主办,听说里面还帮太孙殿下办着其他要紧事务。” “岂不说那里就是昔日的吴王府,有重兵保护,应天府的衙差根本封不了。” “大人若真派人去了,恐怕这府尹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弄不好,脑袋都得搬家。” “太孙殿下,又岂是咱们能惹得起的?” 府尹叹了口气,也清楚他说的是实话。 《大明日报》若真能封,根本不用他应天府衙门派人,那群皇亲国戚早就自己动手了。 可大家宁愿抓着税务司不放,就是没人去动《大明日报》,其意不就很显然吗? 说白了,和税务司闹,可以视作是朝政之争。 去招惹在昔日吴王府办公的《大明日报》,那就是故意与太孙殿下为敌了。 孰轻孰重,他身为府尹,还能不明白吗? 刚才只不过是急了,才脱口而出。 “那你倒是说说,有什么法子啊?”府尹催促道。 通判摸了摸胡须,道:“大人既然这般说,那卑职就直言了。”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明日报》上登的文章,不就是太孙殿下的意思吗?” “若是在朝堂内提出来,大人和百官还可以据理力争,反对税务司所作所为,反对加征商税。” “可如今闹得天下百姓皆知,民情激愤。这个时候,咱们也只能顺势而为了。” 府尹脸色微变,沉声道:“你的意思是?” 通判指了指报纸上的奏疏:“咱们也写奏章,上奏朝廷,请求严惩逃税抗税的皇亲国戚!” 府尹顿时眼亮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了下去。 “那些皇亲国戚,咱们可得罪不起。” “怕什么?”通判冷笑道:“天下舆情汹涌,报纸将哪些官员弹劾皇亲国戚都登出来了。” “这回恐怕不止是咱们,满朝文武,都要上奏,大人还用担心被人忌恨吗?” 府尹恍然大悟。 名字一见报,那没有上奏章参皇亲国戚的,不就成了百姓口中的贪官污吏吗? 舆论重压之下,素来看重名声的文官们,御史清流,谁能顶得住? 事关清誉,不都得写奏章弹劾吗? 法不责众。 皇亲国戚,他一个人当然招惹不起,但若满朝文武官员都上奏的话,那就没事了。 对方又能忌恨谁呢? “言之有理!事不宜迟,本官这便来写奏章!”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