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自一众皇亲国戚因商税改革风波而颜面尽失后,商税新政便犹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 昔日重重阻碍,仿佛晨雾般一日之间消散无踪。 毕竟,连皇亲国戚都被收拾了,其他人又哪里还敢对抗呢? 加之全国舆论如潮,纷纷谴责逃税之徒,盛赞税务司的铁腕治理。 聪明人都知道此时应韬光养晦,以免引火烧身。 偶有愚昧之徒不识时务,也很快被税务司整治得服服帖帖。 短短数月间,税务司所征得的商税,竟高达两千万两之巨。 其中固然包含追缴的历年逃税款及罚款,但新征税额亦超千万两之多。 据此推算,大明一年的商税收入,竟可跃升至三千万两以上。 这一数字不仅令朝臣哗然,连老朱都被惊得瞠目结舌。 要知道,此前大明全年税赋总和,包括粮食折算在内,也不过两千多万两。 而商税所占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不足百分之五,仅有百余万两而已。 按常理,朱允熥将商税率自三十税一加至十五税一,仅能增收百余万两税银。 然而,事实却是大明税赋整体激增一倍有余。 国库为之充盈。 此中不难窥见,昔日商税逃漏有多严重。 老朱原本对加征商税,心里是持反对意见的。 毕竟,当初减收商税,将其定为三十税一,就是老朱亲自划定的。 只是念及朱允熥刚刚监国执政,老朱不愿在此时反对,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他一试。 在老朱眼中,这不是多大的事。 若是行不通,再换回原来的老法子就是了。 却没有想到,加征商税和变革征收之法的结果,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自大明立国以来,国库里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银子。 朝廷有了钱,自然是花的。 于是,大规模修路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 以金陵城为中心,辐射四方。 东至松江宁波,北抵北平,南至广州,西连武昌,包括太原、西安、开封等地,皆规划了直达金陵的大道。 同时,大量的水利工程,亦被提上日程。 往年开春,朝廷各部堂官聚集一起讨论新一年的开支,往往都因为收入不够,开支过大而头痛。 各衙门为了争银子吵成一片。 今年却是非常和谐。 朝廷发放给各部衙门的银子,都是足足的。 唯一美中的不足是,太孙殿下简拔原国子监监生夏原吉入朝为官,新设审计司,专门审计各衙门的财务开支,令官员们都有些烦恼。 不过,整体上还是挺好的。 至少都有钱了。 不再是东拉西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商税的事情,虽然让诸多勋贵和官员都深感肉痛,但在强大舆论压力下,他们又不得不出来表态支持。 《大明日报》的威力,在这场纷争中尽显。 原本被士绅们通过“读书人”控制的舆论,渐渐转移到了朝廷手中。 尽管还不是全然如此,至少趋势已现。 朱允熥从来没有说过“新政”的事,朝野却都在讨论“太孙新政”。 去年冬天无战事。 但朝中已经有人提议,既然如今国库充盈,兵精粮足,不如趁此机会,出兵北元,彻底扫清大明北方之患。 这一提议得到了许多大臣的赞同。 塞边的藩王们,更是一个接一个上书,请求出兵。 太孙并没有明确反对,对此不置可否,但却经常前往大明军事学院,培训将领,检阅新军。 这也被视作是正在备战的信号。 于是,大臣们的上书更频繁了。 若要出兵北元,春季便是最好的时间。 因为经过一个冬天后,草原上的马都饿瘦了,战马的战力大减。 在此时进攻鞑子,往往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就在许多人以为朝廷必定要出征北元,兵部众官员都在为北征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惊爆的消息。 故太子妃所在的吕氏一族,满门皆被“倭寇”屠戮。 这当然是蒋璩暗地里悄悄率锦衣卫做的。 老朱早就下了将吕氏一族全部诛灭的圣旨。 但事情要秘密的做,找好背锅者,就只能静待时机,不能操之过急。 吕氏丧礼过后,在朱允熥的有意安排下,吕氏一族都离开了金陵城,回到其老家寿州。 随后,便有了倭寇突袭之事。 这个手法谈不上有多高明。 但既然官府调查后,认定是“倭寇”所为,那便没有什么人怀疑。 毕竟,这些年,倭寇做过许多类似的事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