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蓝玉对此还十分乐意。 毕竟,他素来都怀疑燕王有异心。 前往北平,镇住燕王旧部,削弱燕王在军中的影响力,正合他意。 前脚送走蓝玉,后脚朱棣就来了。 “你为宗人令,要管好皇室宗亲,重任在身,不得离开金陵。” 朱允熥不待他开口,便抢先拒绝。 朱棣愕然,道:“军事学院里面那么多宿将,你一个都不带吗?” “行兵打仗,非同小可,你毕竟没有领过兵,没有沙场作战的经验。” 朱允熥笑道:“倒是打算带两个,就是曾在你麾下效力的朱能和张辅。” 对朱棣麾下的诸将,朱允熥早就盘算过。 张玉、丘福两人虽然能力也不错,但年龄都过大。 海上风浪一起,恐怕两人都吃不消。 相比之下,张辅和朱能就年轻得多,也更有培养改造的价值。 再则,虽然两人此前都在朱棣麾下,但职位还不高,没有受朱棣太大的恩惠,很容易拉拢过来为自己所用。 特别是张辅。 朱允熥翻阅过将领们的资料,他的父亲张玉,以前是蓝玉帐下的将领,曾经参加过捕鱼儿海战役,一年前才调往燕山左护卫,隶属朱棣管辖。 尽管朱允熥对自己很有信心,此次出征的军队,也是他一手打造的大明海军。 战术战法都是他编制的,与传统的大明军队截然不同。 但朱允熥毕竟是第一次统兵,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担心。 朱能和张辅都是年轻将领,在大明军中也没有什么名气。 就算两人在战争中表现光彩夺目,从此崭露头角。 那也是他朱允熥有识人之明。 朱能和张辅会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军中将士会钦佩他的识人之明。 这与启用名宿老将是截然不同的。 新军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作战模式将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但战场上需要的勇气、胆识、直觉等能力,却是相通的。 朱能和张辅作为历史上的名将,或多或少能发挥一点作用。 海上作战也许不行。 可远征军还是要登陆的。 两人虽然未成名,但都早就上过战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他们现在不熟悉新军的战术战法,但只要给他们时间,未来的成长潜力巨大。 仅此一点,也应早早带在身边,使其成为自己的心腹。 听到朱能和张辅这两个名字,朱棣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朱能他倒是知道,那是一名年轻的将领,其父亲是燕山中护卫副千户。 此人曾经随朱棣一起北征,颇有几分胆量和勇气。 张辅是谁,他就不知道了。 莫非是张玉的儿子? 可张玉自己也不过一个指挥佥事罢了。 除非报名参加新军,并通过考核,否则,小小的指挥佥事,就连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人物的儿子,太孙殿下怎么会注意到呢? 朱棣满脸疑惑的望向朱允熥。 朱允熥笑道:“世有伯乐,然而有千里马。” “虽然朱能和张辅此前都在你麾下效力,但他们都是朝廷的将领,要听从朝廷的调令。” “有人和我举荐,说两人都是将才。” “我看过他们两人过往的战绩,觉得确是可塑之才,便调过来用了。” 这就是掌权的好处。 看中谁就能用谁。 资源、人马随意调配。 相比以前当吴王时,费尽心思的去挖人,却是容易太多了。 调朱能和张辅的命令,早就已经发出。 只是因为两人都远在北平,从发令到他们赶来金陵,需要时间。 如今才刚刚抵达。 朱棣再度深深望了他一眼。 朱允熥用人的风格,素来便是如此。 看中谁就启用谁,非常任性。 比如杨士奇,明明只是一个连中举都没中的秀才,也不是啥显赫世家出身。 可朱允熥就是“莫名其妙”般的看中了他。 而杨士奇后来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最近又用了一个夏原吉的人,仅仅只是国子监的监生而已。 但同样,夏原吉被提拔之后了,也表现出了令许多官员惊艳的能力。 就连自己过去信赖的老和尚姚广孝,明明没啥名气,朱允熥却好像未卜先知一般,知道他的本事,硬是将他给挖走了。 如此种种。 细细想来,令朱棣深感不可思议。 而今又突然调用朱能和张辅两人,难道他们真有什么大本事不成? 是谁向朱允熥举存的呢? 朱棣忽然想起常升。 那家伙虽然不学无术,整日花天酒地,但交际圈极为广泛。 勋贵子弟没有他不熟悉的。 或许是常升从其他勋贵当中,听到朱能和张辅的事,举荐给了朱允熥。 毕竟,常升是他的舅舅,与朱允熥关系非同一般。 之前那个杨士奇,不也是他找来的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