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从金陵长江口岸,到长江出海口,全长约摸六百余里。 朱允熥此次所率领的战舰,皆是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的新式战舰。 吃水深,能适应海域航行,且大量运用了纵帆和三角帆,能随意逆风航行。 后世的长江水道较浅,经过人工疏通且不断维护,才能让大船无碍通行。 但那些沉积在河底的河沙,也是一年一年慢慢积累起来。 在此时的大明,至少从金陵到海上这段长江航道,还是挺深的,吃水很深的大船,也能通行无阻。 此次出征,共计有四十一艘大船,合计一万余人。 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各占五千。 其中战舰二十八艘,另有两艘医疗舰,两艘测量舰,一艘指挥舰,八艘运输舰。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朱允熥最担心,那无疑就是传染病。 大军远征,水土不服。 生活条件恶劣,气候变化莫测。 将士们是很容易染病的。 先进的火器可以轻易的击败敌人,却对付不了疾病。 虽然朱允熥一直想研究出青霉素之类的神药。 可他前世对这方面的知识实在太过于缺乏,此时也无法进行任何指导。 只能让医生们去瞎鼓捣。 恐怕要想制作出青霉素,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允熥只能下令在新军中开展卫生教育,喝开水,勤洗手洗澡,保证吃住的地方干净卫生,以此来尽量降低传染病散播的可能性。 此外,还带了大量的泡菜,以防止缺乏维生素C而引发坏血病。 粮食自然不用说。 其他各种便于保存的腊肉、干萝卜,瓜类,也携带了不少。 朱允熥很清楚种类丰富的食物,对保持士兵健康的身体至关重要。 在陆地上,这通常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随意摄取的食物已经足够丰富。 可一旦出海就不一样了。 反正只有一万多人,以此时大明的国力,可以很轻松的按照几万人的标准给他们准备主粮和其他食物。 朱允熥对此亦是不惜代价。 无非是多花一点银子罢了。 携带医疗船出征,也是重大举措之一。 这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职医疗船了。 有了它,将士的身体健康又多加了一层保障。 测量船则是为了记录相应的水文特征,天气状况,航向航道……这些都会成为日后宝贵的资料。 仅仅靠口耳相传的经验传承,就会做大量重复的无用功。 而且,没有经过科学的测量,土经验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 这些测量船上的人,有不少是国子监的监生。 在朱允熥进行“科学”的科普讲座之后,许多监生立志走上了科研之路。 这个世界固然有许多人喜欢当官,但厌倦官场的人,其实也不在少数。 只是在此之前,他们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而今,既然能走上“科学”之路,他们对此都十分兴奋。 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精通东夷土著语言,以及懂倭国文字和语言的翻译。 可以说,各种专业人士,应有尽有。 各种物资,亦是如此。 朱允熥的指挥舰上,还携带了上百只信鸽。 自从探听司成立之后,便一直在训练信鸽。 砸了大量的金钱之后,几个月的时光,信鸽数量已颇为可观。 海上传讯不易,飞鸽传书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站在指挥舰的最前方,朱允熥的思绪在飞扬。 此次出征,不仅仅是要彻底铲除倭寇,收复东夷,令倭国从此臣服。 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大明后续的改革铺平道路。 如今的他已经大权在握,一声令下,天下莫敢不从。 但改革不是仅靠权术就能推动的。 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愿意为之奋斗的利益群体,以及足够的可分配利益。 若仅仅立足于大明国内,即使他运用皇权强压,改革也是千难万难。 唯有引入外部力量,让大明早日跨入大航海时代,培养出新的利益阶层。 他想要推动的改革,才能有千千万万的人响应和支持,才能水到渠成。 战舰经过朱允熥的改造,舰体首次运用了破浪式的船体,而不是以前的老式船首,故而行速极快。 数日后,便从长江口驶离,驶入了大海。 这几日,马和一直在旁边侍候。 他自进入大明军事学院后,表现一直极佳。 学院里的学生,入学时大家都是一样的层级。 但很快就根据在校表现,进行考核与提拔。 马和作为最优秀的学员之一,已经提成了舰长。 考虑到他原来是太监,知道怎么侍候人,此次出海,便又将他安排到了朱允熥身边听令。 另外两个人,则是抽调而来的朱能和张辅了。 他们两人到现在都想不通,自己凭啥会被太孙殿下看上,竟调到太孙身旁听用。 但不管如何,对他们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