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此时再改变,会不会太晚了呢? “除此之外,朝廷还需要拨发钱银,在各地广修仓库,大量储备物资,以防不测。” “再过两个月,就该到了收粮的季节。” “这些年,陛下鼓励开垦,大明开垦了不少荒地。” “去年冬天,工部尚书严震请旨加固长江大堤,太孙殿下准了,下拨了两百万两银子。” “今年已初见成效,长江沿线皆没有发生溃堤淹田之事。” “再加上如今大明耕地众多,并不缺粮食。” 朱允熥轻轻点头。 这是每个朝代初期都有的好处。 毕竟,元末明初的战乱死了那么多人,空出了无数的地。 人口少了,地却没少,粮食当然充足了。 这一有利因素,也是他开展各项改革的基础保障。 如果赶上人多地少,粮食远远不够的王朝中晚期,那改革的难度,便会瞬间增加十倍。 不解决吃饭的问题,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朝廷必须赶在秋收之前,将储粮的仓库都修好了。” “才不会在秋收的时候,措手不及。” “只要将仓库都装满了,至少粮食这一块,一定能稳定下来。” 朱允熥反问道:“朝廷不能加征赋税,若到秋收的时候,那些劣绅奸商以更高的价格收购粮食,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夏原吉愣了一下,道:“大明银行有充足的钱财……” 他忽然停了下来。 没错,大明银行当然有钱。 如果要比谁更能出高价收购,劣绅奸商肯定比不过大明银行。 但问题是,朝廷的目是稳定粮价,而不是和劣绅奸商比谁更能囤积粮价。 加价将粮食抢过来,那粮价也抬升上去了,就便违背了稳定粮价的初衷,还起了反作用。 看来自己的思虑,仍有些不周。 “你先接着说其他措施吧。”朱允熥喝了一口茶道。 夏原吉脸色微红,稍稍有些窘迫。 “令官府衙门去调查都是哪些人在囤积居奇,买了多少物资,多少粮食。” “必要的时候,以雷霆手段抓人,将其囤积的粮食和物资全部予以查抄。” “这虽然会有些隐患,但却能解决眼下的困境。” “第三项措施则是长久之策。” “如今太孙殿下大举修建国道,卑职以为,也应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堤防,多修水塘。防止洪涝旱灾。” “对其他物资,则需要加大挖掘。” “鼓励民间养桑织布,多种棉花,多织布匹。” 朱允熥轻轻点头。 事实上,自从老朱当皇帝之后,便一直在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 这一措施影响极为深远。 如今的百姓,大多已经穿上棉布衣服。 老朱对此事居功至伟。 毕竟,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 因循守旧。 不会轻易将土地改种别的作物。 如果不是朝廷强力推广,棉布衣服的普及,至少得慢上一两百年。 棉花的广泛种植,又使得织布机普及,织布工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由此诞生,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矿产资源的开发,倒不用担心。 大明制造局已经派出不少人,去各地找寻矿产了。 封建社会总有矿产资源不足的毛病,明明生产量没多少,可矿产资源更少。 原因是朝廷从来没有派专业队伍去搜寻过,民间百姓发现了,传到官府耳中了,才会接管开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