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能将肚子吃饱,不饿死不冻死,那就行了。 家里存一笔钱? 那可不行。 老朱看不惯。 家无余粮,百姓便会勤耕不息。 若是存了钱,就会偷懒休息。 并且还会由此而滋生祸端。 因为人闲下来了,就会探讨各种各样的事情。 对朝廷和官府品头论足。 每天像牛马一样,干活干个不停,让他们从早到晚都不能休息,便没有空闲的时间想七想八,想出一些对朝廷不好的事情了。 当然,饭要让牛马吃饱,衣要给牛马穿,不能将牛马饿死冻死了。 这都有一个度。 老百姓吃不饱饭不行,赚太多钱也不行。 挣扎在刚好吃饱饭的线上,那便是最好的。 至于其他更多的经济学道理,如何刺激生产力发展,如何让经济增长,老朱还想不了那么深。 对于治理天下,老朱想的就是要稳定,要长治久安。 所有一切国策,都围绕这一点来实施。 让朱家天下能更长久。 江南豪绅的存在,会让百姓心生嫉妒和恨意。 朱门酒肉臭,自古便是老百姓造反的理由。 唯有让所有人都穷,大家都是刚好吃饱肚子,没有节余,统治才稳定。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 那便是老朱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 在他看来,人能吃饱肚子不饿着,穿上衣服不冻着,那就够了。 再有奢望,就太不应该。 这种“穷人”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其实是非常正常的。 粮食是不能浪费一滴的。 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就能穿,哪有破了一个洞,就扔掉旧衣服,去换新衣服的道理,那叫暴殄天物,会下地狱受惩罚的! 人就不能闲着不干活,那太不像话。 老朱自己也是这般要求自己的,同样也这样要求别人。 觉得休息就是犯罪。 当牛马永远不休息,也不能吃太好穿太好,才能让老朱心安理得。 即使是当了皇帝,这个思想钢印,仍然深深地刻在老朱的脑海里。 他这个皇帝都从不休息,不贪图享受,那其他人当然也不应该。 吃饱了饭,穿上了衣,就要知足。 懒惰不干活,就该拿鞭子抽。 然而,朱允熥现在的政策似乎不是这样的。 按如今的国策,百姓会越来越富,有钱人也将越来越多,令老朱感到不安。 吉垣笑道:“陛下说得极是。不过,奴婢觉得,此事太孙殿下也有在做,税务司加征商税,便是举措之一。” 他其实也不知道那算不算,是不是为了抑制富商,只是下意识替朱允熥说好话。 吉垣现在已经摸透了皇帝陛下的脾气秉性,不管什么时候,帮着太孙殿下说好话准没错。 反过来,若是在皇帝陛下责怪太孙殿下时,也跟着附和一句,说了太孙殿下的坏话,那估计就该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果然,老朱闻言,轻轻点头,道:“这倒也不错。” “咱若是在皇宫里面坐着,光看那些大臣递上来的折子,还以为真是税务司罪大恶极,四处惹事,残害百姓呢。” “出来走走,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咱都险些被那些奸诈小人给骗了。” 两人在马车上聊着天,不知不觉间,便到了新建的申城。 站在黄浦江畔,触目望去,只见无数码头林立,船舶在黄浦江上往来不息。 码头旁是水泥铺成的大道,以及无数新建的房子。 更远处还有很多房子,仍在建设之中。 整个申城便像是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数不清的民工正在奋力建设中。 相较于此时大明民间大多数百姓普遍使用青砖和木头建造的房屋不一样,申城的房屋大量使用水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给从未见过这类建筑的老朱,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 果然是全新的新城,与大明其他城市完全不一样。 老朱看得目瞪口呆,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 “不是说申城是新建的新城吗?为何没有看到城墙?” 半晌之后,他回过神来,蓦然问道。 吉垣和蒋瓛也看呆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在他们看来,修建新城,不就是建城墙将一块地方围起来吗? 没有城墙,那还叫城吗? 老朱沿着黄埔江旁边的大道进入申城。 码头上工人忙忙碌碌,正在装御着货物。 再行不远,便见许多人疯涌上船。 老朱拦住一名行人询问。 “他们都是坐船前往倭国的。”那人一脸羡慕道:“整个大明,也只有申城有专门的客船,能从这里坐船到倭国去。” “倭国被太孙殿下打服了,咱大明的百姓,过去做生意干活,都能受到倭国的优待。” “大明银行和大明日报,也在那边开设了分部,急需人手,招了许多人去干活,薪俸开得很高。” “可惜我家里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实在是离不开。” “要不然,我也要去倭国,那可是能发财的好地方啊。” 老朱愣了愣,又问道:“海波凶险,他们坐船前往倭国,难道就不怕吗?” 那人哈哈大笑,道:“以前都说出海如何如何危险,去一趟倭国可费劲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