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却发现大明的粮食保障,其实也没有那么脆弱。 首先是供应问题。 由于元末战乱,死掉了大量的人,因此而荒芜的田地亦不少。 这些年以来,朝廷一直在鼓励垦荒。 每年的田地数量,一直在稳步上涨,也使得粮食的总产量越来越高。 只不过,这些增长,一部分变成了粮食库存,一部分则被人口数量同步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耗上升所抵销。 除此之外,还有水泥的广泛运用,再也不需要用糯米筑城墙,因此又多出了一部分粮食。 还有倭寇被清除之后,沿海新开垦出来的肥沃农田等等。 这些都使得大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不少。 以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户将粮食藏起来了! 外面的饿殍遍野,但大户的粮仓里仍然是满的。 很多穷苦百姓正是清楚的知晓这一点,才会在饿得吃不饱饭的时候起来造反,将大户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掉。 如今朱允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原本储藏在大户粮仓里的粮食,都收进了国库粮仓中,也加大了粮食的供应保障。 至于说消耗增加嘛。 其实主要增加的,就是在外面工地干活的人。 申城的建设者,码头上的苦力,正在参与修路修桥的民工等等。 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可能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 但与整个大明的人口相比,他们仍然是极少数。 大明还有大量的人生活在原来的农村,仍然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生活,吃和原来一样多的粮食。 即使这上百万人吃的粮食大幅度增长,即使他们每个人都吃掉了相当于原来两个人的粮食,可整个大明的粮食消耗,也只会上涨一点点。 这一点上涨,完全可能因沿海地区的开发,糯米的不再浪费,以及库存在调整而抵消。 仍然在大明的承受范围内。 慢慢地,老朱悬着的心,又重新变得安稳。 至少,这样算起来,大明的粮食问题,似乎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严重和急迫。 当然,这还是一个大问题。 毕竟钱已经花出去了。 雇工的工价,也涨上去了。 不太可能再跌落。 要一直维持低价粮食的供应稳定,很困难。 繁华昌盛的大明下,正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只是目前还有时间,暂时仍不会爆发。 见老朱拿着笔陷入沉思,迟迟没有落笔行文,吉垣在旁边轻轻唤了一声:“陛……下!” “去,将所有的《科学》期刊全部找来。”老朱吩咐了一声。 科学期刊开始发行的时候,老朱已经赌气离开了金陵。 不过,他还是令人购买了全套的期刊。 毕竟,微服私访,远离朝廷,又赌气不愿与正主持朝政的孙子联系,或告知地方官身份,也只能通过《大明日报》、《科学》期刊等了解朝廷的变化和动向了。 很快,吉垣便全部找了过来。 老朱翻开其中的一本《农业》专刊。 上面对于种田的探讨非常多,除了种植的农时,施肥,施水,锄草,防旱抗灾等等之类措施的探讨之外,还有如何防治病虫灾害,特别是如何制作并使用农药的问题。 华夏历史上,农药使用的时间很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在用。 然而,农药的发展却非常缓慢。 老朱很清楚除治病虫的重要性。 后世现代人往往对农药深恶痛绝,可这主要还是限于蔬菜水果等。 它们的生长期短,农药残留量高。 往往采摘下来上市售卖时,还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影响大。 自然引人不满。 可实际上,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农药对粮食产量的稳定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没有农药,世界粮食的总产量可能减产一半乃至更多。 那就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饿死多少人的问题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对于耕种的农时,何时施水施肥,还是大致心中有数的。 即使不懂,看周围的邻居如何种田种地,跟着照做就是了。 总有聪明人知道该怎么种。 然而,对于制作并喷洒农药驱虫灭虫,大部分农民就真的是一筹莫展了。 很多时候,遇到病虫灾害甚至听能听天由命。 再或是向神灵祈祷等等。 《农业》专刊上探讨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无疑给了很多种地的农民一缕新曙光。 老朱翻阅着《农业》专刊上面内容,微微点头。 看来,那个“逆孙”,也很清楚粮食重要性的。 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大明潜藏的巨大粮食危机。 他这般施政,表面上看起来样样都好,可一旦缺粮,后果便将不堪设想。 《农业》专刊上传播的知识,究竟能让粮食增产多少,也是未知数。 好在之前算过,缺粮的事,也不是特别急迫。 “不行,不能直接提醒他。” 老朱脑海内念头飞转。 他们都说自己不如那个“逆孙”会治国。 如果就这般提醒了他,岂不是白白便宜了“逆孙”? 再说,万一“逆孙”对此早就清楚,做了准备,自己白操心一场,又反而显得自己治国更无能了。 我堂堂大明开国之君…… 但若真有什么问题,还是要提醒的。 什么都不做,老朱又总觉得不安。 思来想去,老朱的目光盯着那一堆《科学》期刊,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再度拿起笔,展开纸张,刷刷刷写了起来。 吉垣在旁边看着,越看越觉不对。 皇帝陛下写的东西,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呢? 但他也不敢开口询问。 老朱写完,将笔放下,随即将写好的纸张折了起来。 “陛下,可是要派人送往金陵吗?”吉垣连忙问道。 “不必了。”老朱摇了摇头,道:“去买一个信封,贴上邮票,将咱写的东西,寄往《科学》期刊编辑部。” 吉垣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久前,太孙殿下设立了邮政司,在各地成立相应的分司,同时印刷信封,发行邮票。 凡是大明境内的百姓,都可以购买邮票和信封,进行书信邮寄。 再由邮司统一集中转运,将书信送去相应的地址,送给收信人。 不过,因为是新成立,还有很多地方的分司尚未开通,仍不完善。 但申城作为大明朝廷重点建设的新城,自然也是最早设立邮司的地方之一。 老朱这些天经常在申城四处转,早就知晓了邮司的存在。 申城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寄书信回家乡的需求很高。 邮司的门口,还有人专门在那里代写书信。 但是,堂堂大明皇帝,写信有必要通过邮司转递吗? 再说,为何写给《科学》期刊编辑部呢? 他猛然想起刚才皇帝陛下所写的内容,似乎和《科学》期刊上看到的文章,风格有些相似。 陛下这是在给《科学》期刊投稿? 这…… 吉垣越发忐忑不安起来。 万一投稿没有通过,没有能刊登出来,陛下岂不是会龙颜大怒? 但很快。 他想起另一件事。 那便是陛下虽然没有用平时批阅奏章时的语气下圣旨,反而“伪装”自己只是一个向编辑部投稿的普通人,可最后写姓名落款的时候,却落了一个“朱元璋”。 这多半是陛下无意中写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