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大明新军全体将士,亦同时举起了酒杯。 举杯祭英灵,洒酒慰亡魂。 仿佛是感应到了一般。 狼居胥山上,突然风起云涌。 大风起兮云飞扬! 风呼啸而过。 四面锋云毕至。 流云疾速掠过天际苍穹。 天象变化万千。 大风中张辅、朱能再次斟酒,率新军全体将士举杯祭祀。 …… 一直到整个典礼结束。 大风才停息了下来。 四面浮云尽散。 此时,红日自东边浮出天际。 霞光遍洒。 …… 金陵城。 北方战事有了结果。 朱允熥原以为,发生这么大的事,老朱也该回金陵城了。 毕竟,和元庭打了一辈子的仗,如今总算是有一个最终的结果。 老朱也可以回家,祭天祭祖祭社稷。 却不料,老朱仿佛真和他扛上了一般,仍不回朝。 好在得到的消息是,老朱一行人,在申城住下了,皆平安无事。 朱允熥有些无奈,也只能暂且先不去管他。 “今年各地秋收的情况很不错,但接下来的收税,只怕不容易。” 东宫书房中,杨士奇向朱允熥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扰。 如今大明银行的各项业务,已全数移交夏原吉负责,他则全力帮着朱允熥处理朝廷的各项政务。 “各地衙门正在清理整顿原来的胥吏,重新安排新人。” “但那些胥吏与地方豪绅牵连甚深。” “之前不少豪绅因税务司征商税的事,对朝廷不满。” “胥吏又在衙门变制中,遭到官府的打击。” “但豪绅与旧有的胥吏,在地方的影响力仍举足轻重。” “往年各地官府征税,通常都是依赖他们。” “此番恐怕他们会从中作梗,引起事端。” 朱允熥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这是胥吏改制后第一次征税,若说那些被夺权下岗后的胥吏不趁机闹点事出来,他都不相信。 封建时代,地方官府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就是征税! 要不然,主管一省行政和财赋出纳的布政使,也不会成为三司中最重要的职位。 相比之下,主管一省刑名按劾,负责纠官邪,戢奸暴,平讼狱,雪冤抑的按察使,其地位通常都远在布政使之下。 “能不能将征收实物粮食,改为征收钱财呢?”朱允熥问道。 收粮绝对是一项非常麻烦的工作。 要鉴定粮食的品质高低,称粮食的重量,运送粮食等等。 其中很多环节,都可能爆发冲突。 比如说,粮食品质的好坏,往往衙役们一句话的事。 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屡见不鲜。 由此引发的事端,亦不在少数。 其他的,诸如粮食称重,也是如此。 总有人在“秤”上面做手脚……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与之前花钱去乡下收储,买卖粮食不一样。 正常买卖粮食的双方,可以讨价还价,能平等协商。 但赋税的征收,是强制性的。 即使被胥吏欺压,百姓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如火山般爆发。 收钱能避免很多问题。 经过之前的金融战争,国库里的粮食十分充足。 后来又与乡下不少种粮大户早早签订了收购秋粮的合约。 不征收实物粮食,仅仅运用商业手段对粮食进行收储,也基本上能满足需求。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收钱呢? 不料,杨士奇却是摇了摇头:“恐怕不行,如今的大明,在太孙殿下治理上欣欣向荣,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我只恐这繁华盛景下,还潜藏着粮食短缺的危机。” 朱允熥闻言一惊,正待追问,便听得下人来报,《科学》期刊总编赖文安求见。 《科学》期刊一直是朱允熥亲自主抓。 他作出过不少批示,也亲自写了不少文章发表。 但朱允熥身为大明皇太孙,一身总揽全国朝政,身份高贵,事务繁多,总不可能事必亲躬,那就真会和诸葛亮一样累死了。 朱允熥可没有这么勤奋。 自任命赖文安为总编后,便再也没曾召见过。 今日对方突然前来求见,莫不是有什么大事? 朱允熥吩咐让其进来。 不多时,赖文安便走进书房。 他一进来,便跪了下去,从袖内掏出一个信封,双手捧上,举过头顶。 “下官赖文安,参见太孙殿下。” “今日《科学》编辑部收到一份投稿,其人所言倒是颇有见识,但最后的署名,实属大逆不道。” “下官以为,此事关系重大,特前来向太孙殿下禀报。” “该如何处理,还请太孙殿下定夺。” 朱允熥微微一愣,望了旁边的杨士奇一眼。 仅仅是一个署名罢了,也值得这般大惊小怪吗? 还特意赶着来禀报。 思索间,他接过赖文安手中的书信。 从信封里面掏出一张纸,展了开来。 也不看内容,直接望向最后的署名,眸内瞳孔顿时骤然放大。 只见那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朱元璋!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