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勋贵功臣子弟中,也没有这样的名字。 老朱的记忆力向来不错,但凡听说过的人名,极少遗忘。 如果是关系密切或重要的人物,就更不可能忘记。 天下姓朱的人不少,不是只有他自己一家。 看来,此人虽然姓朱,但与自家并无关系。 “朝廷一定好好重用此人,将来他可以担起辅佐那‘逆孙’治理天下的重担。” 老朱由衷赞道。 对此人的名字没有印象是好事。 没有印象就说明这个人,既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勋贵功臣子弟。 老朱用人,素来最忌讳的就是这些。 比如说,当初他对刘伯温十分看重,觉得刘伯温真有才啊,治理天下,没有他不行。 但后来,老朱发觉刘伯温成了浙东集团的首领,在朝堂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老朱便只想将他的势力连根拔起,乃至将他干掉,不让其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太过聪明还有权势,是会威胁到皇权稳定的。 老朱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知。 他更喜欢重用没有根基的聪明人。 既能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又不用担心其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这个“朱孙”,只是《科学》期刊编辑部的一名普通编辑,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还这般聪明,必须要加以重用啊! 旁边,吉垣早已惊得目瞪口呆。 他可是记得很清楚,皇帝陛下向《科学》期刊编辑部投稿的稿子,后面落了陛下的真实姓名。 怎么《科学》期刊收到投稿后,竟然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察觉写信的人乃是当今皇帝陛下,就这般似对待平常人一样给回信了呢? 还称呼当今皇帝陛下为“朱先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吉垣疑惑了。 想了半天也没有想明白。 不知道为何陛下看了信,竟这般激动。 这时,老朱已在一旁喊道:“快,给咱准备文房四宝,咱要给他回信。” 自从上次寄出信稿后,又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老朱对经济运行的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 看到“朱孙”的信,更是只觉如拨云见雾,触类旁通,许多道理都通了,懂了,明白了。 对待“朱孙”,便有若是看到了“人生知己”。 经济学是全新的科学,整个大明,恐怕也没有什么人在研究这门学问。 此刻的老朱,心中有无数想法,定要向这位“朱孙”一吐为快。 “是!”吉垣连忙应声,手忙脚乱的给陛下准备笔墨。 老朱提起笔,醮了醮墨,刷刷写了起来。 写完之后,他又细细看了一遍。 这一回,落款没有再署“朱元璋”的大名,而是只落了一个“朱”字。 至于上次寄信时的落款…… 当时一挥而就,也没甚在意,想来应该也是一样了。 要不然,对方何以称呼自己为“朱先生”呢。 老朱将信稿收好,交给吉垣,道:“将此信寄去金陵的《科学》期刊编辑部。” “不过,这次不要让编辑部收信,直接寄给一个叫‘朱孙’的人便好。” 听说《科学》期刊编辑部有不少编辑,老朱唯恐信不能寄到同一个人手中。 吉垣神色不由怔了怔。 只听老朱一脸得意,道:“咱在无意中,又帮大明发现了一个惊世奇才,可堪重用,可堪重用啊!” 吉垣忙道:“能得陛下这等夸赞之人,必是盖世大才。既是如此,是否寄信给朝廷,将此人提拔?” 老朱却摇了摇头,道:“也不必急于一时,咱先和他通通信,再仔细考察一番。” “等咱年底回了金陵,便亲自去一趟《科学》期刊编辑部,见见这个‘朱孙’,到那时候,再提拔他也不迟。” 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朱孙”见到自己时的震惊场景。 若让那个人知道和他书信往来的人,乃是大明皇帝陛下,他一定会惊得下巴都地上吧。 还有,之前那个“逆孙”能发掘出姚广孝,杨士奇这样的人才。 反观自己,自从原来追随自己打江山的人,老的老,死的死,后面提拔起来的人,日渐不如从前。 朝堂无人,岂不是显得自己作为天子无识人之明吗? 那便又输给“逆孙”一筹了。 如今总算有了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 在这方面,还能压那个‘逆孙’一头。 让他知道,爷爷终归是爷爷! 老朱越想越乐,嘴巴都快要笑得合不拢了。 …… PS:两章一起发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