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申城。 繁华依旧。 繁忙亦如从前。 城市与农村不一样。 并没有农忙或农闲之分。 就如同一台永不知疲倦的巨大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 申城的建设仍在加速。 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变。 日新月异。 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秋收过后,许多之前被家中农活缠住,无法脱身的人,也得空赶来了申城寻事做。 给原本便繁荣的申城,又添加了一把火。 老朱的经济研究还在继续。 自收到‘朱孙’的来信后,他大受启发,研究中也加入了新的方法方式,变得更加科学,分析得深入更细致。 “像银行收白银一样,将粮食都收进新建的粮仓里面,由此减少雀鼠虫蚁以及受潮霉变带来的粮食损耗,此一条可使大明的粮食损耗减少五分之一左右。” “原来的富户大户大量储粮,也会使产粮后的粮食实际供应减少五分之一。如今存在粮食署的粮仓里,这部分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有此两条,大明今年到明年的粮食供应绝无问题,只多不少。” “更绝的是,粮食署将粮食分为新粮,次新粮,陈粮,次陈粮,老陈粮五等,不同等的粮食分别给出不同的价格。” “存进去的粮食,按规定的时间折旧,未达折旧时间则是存新粮,取新粮。” “如此既能使存粮人放心,不致于存新粮进去,却取出老陈粮。” “对管粮仓的官吏,也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可以防止他们利用新旧粮的差价,从中套利。” “妙啊!妙啊!” “还有这一条一条详细的规章……” 老朱细细看着粮食署出台的管理规定,只觉极为细致周详,面面俱到,令人拍案叫绝。 “那位叫‘朱孙’的人,实非常人,有盖世之才,竟然能想出如此绝妙的法子。” 如今,老朱已经和‘朱孙’先后通信好几次了。 越来越觉得这位“笔友”见识不凡,知识广博,言论每有真知灼见,实平生所仅见之奇人。 旁边,吉垣笑道:“他再厉害,还不是依仗着陛下给的启发,才能想出那些法子嘛?” “说到底,还是陛下英明。” 老朱微微怔了怔。 细细想来,似乎还真是如此。 每次都是自己先抛出一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对方再补充完整,论证周全,并提出解决之法。 如此说来,还真是自己在“牵着”对方走。 自己比他还要更高明一筹! 想到这里,老朱不由得伸手摸了摸胡须,得意不已。 又连连挥手,谦虚道:“不能这么比,咱都治国这么多年了,对朝中的事情门清得很,对怎么治国也早就有了经验,他还是一个小编辑,这么比对他来说,不公平啊!哈哈哈哈!” 他站起身来,负手走了两步:“咱要好好培养他,给他积累更多的经验,让他想得更深更远,如此将来方能成大器。” “说到底,咱还不是为了那个不成器的‘逆孙’操碎了心,想着给他留点人听用。” 吉垣在一旁帮老朱收拾着房间里的东西。 申城酒楼的服务十分贴心,按例每天都有服务员进来打扫房间。 但老朱一行人毕竟不是普通人,又怎么会允许外面的服务员进来呢? 刚一住下,便直接拒了。 随行护卫毛手毛脚的,不太会侍候人,吉公公也只能自己亲自动手。 “说起来,那个‘朱孙’好生奇怪,他提的那些建议,是怎么让太孙殿下都采纳的呢?” 吉垣一边整理桌上的物件,一边好奇问道。 “聪明人嘛,总是有办法的。”老朱笑道:“咱那个‘逆孙’,搞了一个智囊团,以备咨询政事都。” “智囊团的人,无品无职,也不是朝廷里面的命官。” “就是一些《科学》期刊的编辑,制造局的技术专家,国子监的老师,还有大明银行里研究经济的人等等。” “让这些人写治国理政的文章,汇篇成册,再上呈‘逆孙’,以供参考。” “具体是什么人,都是临时去通知,得到通知后,他们再写,限期上呈。” “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一是集思广益,采百家之长。他们不是官员,对朝政的看法,也会不一样。” “二是以往朝廷官员写奏章献言献策,往往都有自己的利益瓜葛,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心里其实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奏章上写什么,不写什么,官员甚至会悄悄暗中商量好,大家一起欺上瞒下。” “如今听听这些不是官员的人的建议,便可以杜绝这种事。” “三是若军国大事,皆只问询大学士,问询亲近大臣,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掌控朝廷大权。” “毕竟,国家的大政方针,实际上都是他们在制定。” “可君主治理国家,仅凭一人之力,又行不通,必须得有人辅佐,有人能供咨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