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比如说,自古以来,兵役都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但元朝就没有兵役。 人家根本不信任汉民,也不用汉民去当兵。 便是徭役也非常少。 因为元朝统治者根本不搞国家建设。 大堤不修,路也不修,对于城墙啥的,草原民族也素来不重视。 说白了,你们爱咋咋地,国家不管事。 相比较而言,百姓的负担当然变得很轻。 但这种“轻”,是有极高昂的代价的。 一直到后来黄河溃堤,元朝统治者在纠结犹豫要不要重修大堤很久之后,最终选择了征发了大量民工,重修黄河大堤。 可元朝统治者,以前从来没有这般大量征发过民众服徭役,没有任何组织经验。 只是像驱赶奴隶一样,驱赶鞭打服役的百姓做工。 结果自然是乱成了一团糟,百姓不堪其罪。 最后就有了“石人一只眼,挑起黄河天下反”。 …… 事实上。 权力从来不会出现真空。 国家的权力不介入,就有其他人介入。 大元不管中原百姓,不治理基层的几十年间,百姓并非没有人管。 地方豪绅,趁势填补了国家的权力空白。 比如说,修路这样的事,国家不管,那便只能是地方自己组织人马去修,地方豪绅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 同时,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务中,不断扩大权力。 组织修桥修路,负责征收朝廷摊派的税赋,维持基层治安,甚至是私设公堂,给民众主持“公道”,也不断巩固自身的统治。 他们等于拿到了收税权,建设权,财政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元朝统治者对此仍然不问不闻。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豪绅对乡村的统治,渐渐变得根深蒂固。 “元以宽失天下”,这个宽,就是不管,不问,放纵! 可权力被豪绅掌握后,他们对底层百姓的压迫,并没有放松,反而进一步加强。 只不过,压迫他们的人,从国家变成了豪绅。 可国家还会守底线,豪绅可是没有底线的。 元朝也成为了豪绅的盛世。 底层痛苦不堪。 豪绅却对元朝十分满意。 对于推翻大元的统治,豪绅并不感兴趣。 元末四处烽火,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底层百姓起义。 无论是一开始的韩山童,彭莹玉,还是后面的张士诚,陈友谅,包括朱元璋皆是底层出身。 而非像别的朝代一样,以豪强或者军事集团将领为主。 这在整个华夏史上,都是极为独特的。 有两个原因造成这一点。 一是元朝对汉人的不信任,使得汉族豪绅手中没有兵权,没有武装力量,无法趁机摘果实。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豪绅又对元朝的统治非常满意,内心里并不愿意推翻元朝。 虽然元朝是外族,但与阶级利益相比,民族矛盾又算得了什么! 除了大元,还有哪个朝代能对基层不管不闻不问,任由豪绅自行统治的呢? 豪绅们对元朝,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支持与拥护。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老朱开局一只碗,成就皇帝之位传奇。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有着历史进程的加持。 元末的特殊环境,让底层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若是换一个朝代,多半就是底层起义点火,豪强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了! 类似的事,在历史上,曾上演了无数次。 然而,元朝虽然推翻了,但豪绅对基层的影响和统治,并未因此而清除。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