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要时时刻刻了解民间具体的情况变化,又谈何容易? 身为上位者,对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 朱允熥朗声道:“既然国库存粮充盈,传令下去,以后凡服徭役者,皆由朝廷给付米粮,不再自带粮食。” “所需开支从粮库划拨,肉菜所需钱财消耗,各地按人头如实上报,由朝廷拨款。” “派出官员巡视检查,一定要让民工吃饱吃好。” “此外,民工在服徭役的路途上所需要的开支,也由朝廷按标准给付,折算成米粮发放。” “百姓可拿凭据去粮仓兑换,亦可去大明银行兑换成钱财。” 百姓服徭役,有一项非常大的开支,便是吃饭! 按规定,是要自带米粮去服徭役的。 虽然说自己在家也要吃饭,但做工肯定比平时吃得更多。 如果在家乡服徭役还好一点。 若是地点较远,来回路途上的消耗,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朱允熥的法子,就是虽然现在无法给付工钱,但吃的东西,皆由朝廷供应。 如此便可以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 对于特别贫困,饿得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来说,服徭役反而成了一项“救挤”措施。 对勉强够吃的家庭来说,将粮食折算成银钱,也是一笔意外的收入。 这样一来,虽然仍然难免会有人对服徭役不满,可绝不会因此而造反,引发动乱。 对大明朝廷而言,仅仅只负责吃的粮食和肉菜,这笔开销也不算很大,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也不会因此而引发物价动荡。 还为将来彻底取消徭役埋下伏笔。 一旦跨入工业社会,就没有农忙农闲之分了。 国家也不太可能再征发大量民众服徭役,只能采用雇佣做工的形式。 强制百姓中断生产劳动来服徭役,对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所得。 杨士奇闻言愣了下,猛地拜了下去:“杨士奇替天下千千万万百姓谢太孙殿下!” 身为底层出身的人,他太清楚这项政策一旦实施,对底层百姓的影响有多大了。 大明是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以农耕为主业。 但实际上,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是没有一分一毫田地的。 他们靠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 剩下的一半人里面,十之八九也只有少量的田地。 天下的田地,有十分之九,掌握在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手中。 即使是元末战乱,人口大量死亡,人均耕地激增,但天下田地控制在极少数人手中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虽然理论上,按朝廷的政策,开垦出荒地,就算是自己的田地。 但实际上,无权无势的人,除了朱允熥实行了彻底变革的台湾,通过向官府购买荒地开垦,能保住自己开垦的荒地之外,在其他地方,即使开垦了荒地,也是保不住的。 必须是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人,才能保住垦荒之后的土地,不被别人找借口抢夺走,才有垦荒的资格。 无地或只有极少田地的的人,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不过,同样租地主的田地种,人口少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好处。 地主手中的土地很多,但租田种的人相对少一些,因此,田租会稍微低一些。 到了后期人口变多,就变成了你不租多的是人租,田租价格不断上涨。 服徭役能混一口饭吃的,对底层来说,绝对是天大的福利。 故而,杨士奇的反应才这么这般大。 “不用谢我。”朱允熥笑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属应该。” “但给千万百姓提供米粮,以及在工地建食堂,供应百姓伙食,这势必会成为贪官污吏贪墨钱财的重点,你的都察院,对此一定要加强监督,不要让好事变成坏事。” 自古以来,食堂都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 朱允熥对此深有体会,故而才出言警醒杨士奇。 …… 一场由黄子澄案引发的风波,终于平息。 法部成立,三法司变革。 朝堂迎来了空前大调整。 让许多官员目不睱接。 不过,由于三法司因黄子澄的事而遭到整顿,这次变革,进行得非常顺利。 杨靖和周志清被释放出来,自是对朱允熥千恩万谢,对于调整部门权力和职位,也无任何怨言。 法部成立后,要扩充人手,增加官员名额,也皆进行得非常顺利。 官僚机构对于扩大,天生就有着极强的推动力。 因为扩大意味着更多的位置及权力分配,这是无数人所渴望的。 他们会争夺权力和官位,但谁都不会阻止扩大。 故而,扩大总是很容易的,缩编裁员才困难。 刑部本身就极大的扩权了。 增加的法部又是从刑部分裂出来,许多人趁着扩充的东风而得到提拨,自无不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