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场风暴的核心,正是他一手建立的邮司系统。 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转,朱允熥决定将其改为“邮传部”,与刑部、法部,吏部等部门并列,并暂时亲自督领。 邮传部的信件,分为几类。 一是平信,二是挂号信,三是特快专递。 百姓们可以选择不同价位的服务。 同时,将原来分散传递的公文系统,并入邮传部。 从此之后,朝廷或官府衙门的公文,也都通过邮传部的特快专递传送。 地方官员遇到事情难以决断时,亦可以寄出特快专递信件,向上面请示。 连官员写给朝廷的奏章,亦是如此。 在此之前,必须要派专人送达京城,效率非常低下,在路上也容易出事。 遇到地方出现造反等重大变故时,奏章往往无法及时送达朝廷。 通常是对方起兵之后,才会被隔壁地方官府发现并上奏。 改为使用邮传部的特快专递后,因为寄信的数量激增,任何州府,只要一天无信寄出,便知道其必定是出大事了。 官员不用再派专人去送信,上奏的门槛大大降低。 地方主管乃至下面的法科、法房等地方部门主官,皆能通过这套系统不断与上级保持通信,垂直管理真正从纸面变成了现实。 地方官府与上一级官府的联络,大大加强。 以前一个知府衙门,往往十天半个月才与上级衙门通一次信。 而今通过特快专递,别说是知府,便知府下面管理的各个机构,与上一级对应机构,都几乎每天有书信公文往来。 朱允熥同时还下令,奏折制度正式变革。 大明的奏章,分为题本和奏本。 题本送入通政司,由通政司抄录,变为一式两份。 一份送入宫中,一份交由六科廊坊抄录。 题本通常是请求皇帝决断的公事。 另一种是奏本。 奏本则是直接送给大内的管门官员,由管门官员递交皇帝。 再或者上在朝堂上,当堂上奏。 故而,奏本在上奏给皇帝正式批示之前,通政司看不到,六科廊坊也不会抄录。 相较于公事公办的题本,奏本通常是比较严重的事情。 在后世电视剧中上演的“臣有事要奏”,这就是奏本了! 然而,京官能请求觐见皇帝,上奏倒还容易。 可地方官要上奏,就有些困难了。 看起来保密的奏本,因为需要经过管门官员传递,也会走漏消息。 还没有正式呈送到皇帝面前,便已经弄得朝堂上许多人尽知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朱允熥便正式下令设置密奏制度。 由大明科学院和大明制造局设计制作出一种特制皮匣,一旦落锁,再打开便只能采取剪开的法子,不能原样再封上。 对于重要且需要保密的奏折,则放入皮匣中,直接送到他的跟前,由他亲手打开。 密奏不能随便使用,只在特别重大的事情,才会启用。 寻常奏章仍然是朝用邮传部的特快专递。 当然,需要的时候,仍可以派专人护送,但仅作为临时特殊措施。 “十一月初三日,缉盗司在四川抓捕白莲教余孽共二百六十三人。” “初五,在福建抓获江洋大盗刘黑七及其同伙,共计三十七人。” “初六,曾在金陵城称霸多年的江湖帮派鱼帮正式覆灭。” “初七,广东都按察使司报,其境内共清剿匪寇共计一千九百六十八人,涉及十九个团伙。” …… “初八,都察院奏报,浙江嘉兴知府沈海山贪污民工徭役所发放之粮食,共计折银八千一百三十九两,且与其境内江湖帮派盐帮多有来往,包庇纵容盐帮欺压良民百姓,予以查办。”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