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田由户部管,此事朝中大臣提议过多次。 老朱也早早就同意了。 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宫中总有人来打招呼。 原因无他。 皇帝也是人,也需要私房钱。 有些钱的用途,还真不好向大臣说明白。 儒家读书人劝谏起来,那可是非常烦人的。 皇田作为皇家私产,其收入所得,直接进皇帝自己的小金库。 真交给户部管,皇帝需要用起钱来,就没有那么方便。 故而,哪怕大臣再三提议,而且老朱也同意了,实际上仍没有真正执行下去。 此际,朱允熥骤然提起,自然令三人感到奇怪。 特别是此事还牵涉着皇帝的私房钱。 即使是朱允熥是监国太孙,也是不太好介入的。 “让户部厘清皇田所有的田租赋税收入,以后分开来收,不再搅合在一起。” 没等几人询问,朱允熥又接着道:“皇田如民田一般,缴纳国家规定的赋税,入户部公库。” “剩余田租的部分,则进入内库。” 几人这才恍然大悟。 按以往朝廷的规制,皇田的赋税较之民田,要高出不少。 因为皇田是皇家出租给百姓种的田地,故而,上交的赋税里面,还包含了一部分“田租”,两者合在一起征收,赋税自然就高了。 朱允熥的意思非常明确。 日后皇田的税是税,租是租,分开计算。 税入国库,租入皇家内库。 但这样一来,相较于以前,内库的收入要减不少。 因为以前搅和在一起的时候,皇田的租和赋税,实际上都全部进了皇帝的私人内库。 这也是大臣们多次上书请求将皇田由户部管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认为皇帝的小金库拿公家的钱拿多了。 但话不能直接说,只好借统一管理的名头。 如今,朱允熥干脆将两者分开,往后大臣就再也没理由拿皇田来说事了,反而省去了许多麻烦。 藩王的田全部转成皇田之后,皇田数量大增,正好能弥补上皇田只收租带来的收入减少。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杨士奇等人不由得抚掌赞道:“太孙殿下此举极好,想来陛下也会十分满意。” 朱允熥笑道:“皇田如此,其他所有官田也应如此。” “田租归田租,赋税归赋税,凡嫁田、勋田、禄田等所有官田,皆应如皇田一般,由朝廷统一管理。公主,勋贵功臣,朝廷大臣,仅领名义,不实际管理。” “由户部按各人名下的田地数量,等级,发放其应得的田租收入。” 这句话顿时又让杨士奇、夏原吉的脸色为之一变。 姚广孝却是抚须道:“太孙殿下的这个法子不错。” “皇帝国戚,勋贵功臣得了一份田地,也无非是用来养家传代。” “若遇子孙不孝,不懂经营,或变卖祖产,反而会致使家道中落。” “交由朝廷管理,将其应得的租金折算成银米发放,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桩好事。” 杨士奇却道:“那些田地在他们自己手中,他们出租出去,收取的田租极高,少则三成,多则高达五成。” “可若是收归朝廷管理,朝廷按永佃田出租,所收的田租至多不过一成。” “这会导致他们的收入大减,这些人必定不会同意。” 之前的商税改革,已经触犯了诸多人的利益。 虽然最终推行下去了,但遇到的阻力极大。 经商逃税虽然利润高,可毕竟是私底下偷偷做的事,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 田地可不一样。 在皇亲国戚、勋贵功臣乃至众多朝廷大臣看来,田地才是自家的根本所在。 华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在许多人眼中,自己的家族,只要有一份族田,那便可保世代无忧。 朱允熥说是官田全部交归朝廷统一管理,也就是等于将他们现在手中的田地都收走,他们怎么可能同意呢? 杨士奇只说了田租减少一项,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由朝廷发钱,他们也不放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