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与顾盼君看史书,背唐诗宋词,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顾盼君生在后世,以她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性子,或许她也会迷上网络,而不是花大量时间来看史书,背唐诗宋词。 毕竟,相比之下,显然是网络更有趣一些。 顾盼君读书也没有什么功利心,她是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她就是因为闲着无聊,因为觉得读书有趣,好玩…… 朱允熥问旁边的杨荣道:“那些史书,你都读过吗?背得多少唐诗宋词呢?” 杨荣愣了一下,忙谦虚道:“学生也是有读过的,但记得不是很熟,于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内容,还勉强有些研究,其他的,时令,地理,职官等内容,就要翻书了。” “至于唐诗宋词,也能背一些,并不太多,应该大约也是几千首上万首的样子。” “顾姑娘虽是女子,却学识渊博,饱读诗书,不在学生之下,学生惭愧。” 读史书难道不是就看一些本纪、世家、列传吗? 你将表、书都读得烂熟,就很离谱了。 至于时令,地理,职官……你又不是人形电脑,怎么可能都记得了。 唐诗宋词背得不多,只有几千上万首? 朱允熥心中直翻白眼。 就不该问杨荣这样的问题。 他在真实的历史上,本来就是进士及第,极有名的读书人,要不然,后来也不会官至首辅。 和杨荣这种人比读了多少史书,背了多少诗词,那不是找虐吗? 朱允熥有些郁闷了。 敢情这马车里三个人,就自己一个是连唐诗三百首都不能倒背如流的“文盲”? “论学识之渊博,世间又有谁能比得上太孙殿下呢?”顾盼君眨着明亮的眸子,一脸崇拜。 “那是自然。”杨荣跟着道:“世人言‘天下才一石,子建独得八斗’,然在我大明,太孙殿下之才,得有一石八斗,天下人还要倒欠八斗。” “太孙殿下才思之高,哪里是我们这些庸人能想到的。” “仅是开创科学一脉,就已开千古之先河。” 朱允熥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也懒得再说谦虚之语,面不红脸不改色的受了杨荣这一记马屁,迅速转移话题,笑问怀里的顾盼君道: “徐妙锦给出条件的不错,徐家是开国无勋。徐妙锦的哥哥徐辉祖,乃是世袭的魏国公。” “他又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年轻勋贵中,几乎无人能及。” “你为何会坚拒她的请求呢?” 顾盼君微微一笑。 “盼君自幼在小山村长大。” “少时便得父母疼爱,族人欢心,蒙他们不弃,皆极喜爱盼君。” “自小时起,盼君便知道,自身还算有几分姿色,因为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夸赞盼君长得好看。” “至读书时,连先生亦对我另眼相看。” “村里族中学生大大小小数百人,先生曾多次言及我乃是其中天赋最高者。” “先生每日交待要背的功课,我总是第一个完成。” “至考核之时,亦一直在一同入学的学生中名列第一。” “虽然因女子身份,只念了三年书,却养成了自视甚高的性子。” “后来闲睱时读闲书,便常常想着外面的世界,想会一会天下英雄豪杰,见识如画江山,只恨自己是一介女流,不能离家闯荡天下。” “及至太孙殿下掌政,创办《大明日报》,族里亦订阅了日报。我便日日翻看,以图知晓外界之事,对太孙殿下的才华与为人,皆钦佩不已。” “我虽未曾与任何人言及,却曾在心中发誓,此生若得嫁人,便当嫁如太孙殿下这般的英雄豪杰。” “常言道,男子汉大丈夫,当有凌云之志,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志之人,要么领兵征战沙场,为国杀敌立功;要么金榜题名,入朝拜相,为君王治天下。” “我虽是弱女子,但我阅读《大明日报》,言及当今皇帝创业的故事,最想成为的人,便是马皇后。” “太孙殿下才高盖世,横绝天下,纵往上追溯几千年,亦无人能及。” “此生若能成为嫁与太孙殿下,哪怕是成为后宫佳丽三千之一,亦不负来世上这一遭。” “后来,探听司的人找到我,带我到了道衍大师和杨先生的跟前,他们说要好生安排,将我进献给太孙殿下。” “此盼君平生之志,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虽然知晓此事飘渺虚无,并不容易。” “但一则盼君对自身姿色,还有几分自信;二则若不拼这一把,又如何知晓太孙殿下的心意呢?” “倘若真答应了徐姐姐所请,嫁与魏国公为妻,只怕一辈子都会意难平,留下心结。” “既然如此,那便不如赌一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