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徐辉祖感慨无比。 身为徐达之子,大明的魏国公,勋贵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朱允熥举办大明军事学院的时候,他当然也主动前去拜师了。 但凭心而论,那时候徐辉祖,对朱允熥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虽然当时的朱允熥,已经有了不小的威名。 可再怎么样,也只是一个半大的少年而已。 给满朝勋贵和常年征战沙场的老将上课,收众人为徒,怎么看都有些荒唐。 但权力运作从来如此,太孙殿下毕竟是国之储君,将来的皇帝,他要这样做,大家也只能跟着附合。 不然,就要落得曹国公李景隆那般身首异处的下场。 何况大明军事学院刚开办时,第一个带头拜师的,就是他的妹夫,燕王朱棣。 徐辉祖肯定要跟着响应。 心底里的那点念头,只能深藏不露。 也是在大明军事学院,徐辉祖第一次见识了新式枪支,大炮,立即被深深的震撼。 太孙殿下能发明这等神物,不得不让他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讲课,徐辉祖才开始认真听讲。 因为新军从未上过战场,大明制造局所造出来的枪支,大炮亦是如此。 虽然太孙殿下所讲的内容,战术战法,听上去很有道理,头头是道,可还是难逃“纸上谈兵”的嫌疑。 学员中虽不乏宿将,可大家毕竟没有带领装备了枪支大炮的新式军队打过仗,也无从判断。 一直到太孙殿下率大明海军出征,一举荡平困扰东南沿海多年的倭寇,又平定倭国。 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新军的战力和新型武器的威力,才让众人心服口服。 徐辉祖认真分析了荡倭寇之战,收台湾之战,以及平倭寇之战的战术战法。 一方面为新式武器,枪支大炮的威力所震撼。 另一方面,又对朱允熥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惊叹不已。 太孙殿下,已然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军神”。 恐怕即令是兵仙再世,在新式武器,枪支大炮的加成下,也难与太孙殿下一较高低。 再后来,张辅,朱能远征漠北,平定北元之战,又一次证实了他的想法。 虽然是张辅,朱能率兵作战,但谁都知道,所有的战略战法,都是朱允熥亲自制定。 张辅,朱能若真有能率军随意荡平北元的能力,早在燕王朱棣麾下时,就已经荡平了,又何至于等到今天呢? 也只有统率装备了新式武器,严格训练出来的新军,按照朱允熥制定的战术战法,才能创造那等战争奇迹。 将大明的心腹大患北元一战而定。 至此,徐辉祖又怎么还敢轻视朱允熥所著的兵书呢? 这段日子,他日日苦读不息。 越是深读,越是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不凡。 无论是《战争论》,还是《十大军事原则》,都堪称军事指挥的瑰宝。 能写出这等书籍的人,该是孙武那般的“兵圣”。 无论是对战争理解,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还是军事指挥艺术本身,都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徐辉祖甚至感到,书中的内容,隐隐已触及屠龙之术。 实在难以相信,这样的书籍,竟然出自一名年岁不大的少年之手。 所谓“旷世奇才”,也莫过如此吧。 也怪不得徐辉祖感叹。 徐妙锦轻轻点头。 “姐姐也在信中说,太孙殿下之能,旷古绝今,且他胸怀广阔,不会随意杀戮,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我徐家只有牢牢抱住他的大腿,才能屹立不倒,保住父亲大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挣下的这份家业。” “我这些时日整天在外奔波,不正是为了此事吗?” “大哥,你也莫要整天宅在家里,还是要多出去走动走动。” “那郑国公常升乃是太孙殿下的舅舅,平素里又喜爱结交勋贵。” “从前父亲大人在世时,咱们徐家与常家便素来交好。” “你也该出去与他走动走动。” “眼下到处皆传言朝廷要撤藩出海,勋贵子弟当中更早已传遍,说是太孙殿下在常家饮酒时当众所言。” “可我徐家的消息,竟然远落后于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