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旦大明科学院出了什么事,被太孙殿下问责的,肯定就是他纪纲了。 毕竟,他是缉盗司的主管,是太孙殿下亲点的对付江湖帮派的人。 也是那些人眼中的“罪魁祸首”! 他若是被问责下狱,那些人也算是“报仇血恨”了。 算起来,这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要不然,就凭这点人马,既造不了反,也搞不了政变。 冲击大明科学院,与自寻死路无异。 也只有那些脑回路异常,且悍不畏死的江湖人士能做得出这种事。 而他们这一次的做法,还真的算是打到了纪纲的命门上。 纪纲对此也很清楚。 哪怕因为他清剿江湖帮派,而引发了某个江湖势力聚众造反,将县衙或者府衙都按给攻占了,太孙殿下只会立即下令发兵镇压,不会怪他激化矛盾,才导致闹出这等大事。 说白了,太孙殿下既然决定要将那些魍魉魑魅全部清扫干净,就不怕他们闹事。 自纪纲开始执行任务时,朝廷里并非没有官员反对。 他们认为自古便是“民不举,官不究”,江湖帮派,绿林强盗,只要不来招惹官府,且没有人去衙门告状,那朝廷就不必去管“江湖事”。 虽然那些人喜欢打架斗殴,偷盗抢掠……但官府只要管有人告状的事。 主动去招惹他们,连江湖人士彼此之间的好勇斗狠都主动介入进去,将他们当作“黑恶势力”打击,这完全没有必要。 至于说江湖帮派收“保护费”之类的。 老百姓都没有因此去衙门击鼓鸣冤,朝廷为何要令官府去过问呢? 不闻不问,无为而治,是千古不变之理。 再说,他们收了“保护费”,不也帮着维护了很多地方的治安吗? 让地方官府省了很多麻烦事。 一些喜欢和官府作对的“刁民”、“刺头”都他们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难道不好吗? 官府不能主动揽事啊。 可太孙殿下看了奏章,立即便将上奏之人给罢免了。 在传统封建士大夫眼里,都以没有“刑案”,没有老百姓去衙门告状为荣。 所谓的“政通人和”,最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案件越少越好。 案子少,就说明犯罪的人少,也说明主持朝政,治理国家的人“圣明”。 这是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传统。 史书里面的“圣明之君”,大多数都有“刑案”大减的记载。 因为朝廷治理得好,百姓们彼此也没有了纷争,便都不去衙门告状了! 之所以封建社会会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朝廷是以“道德”治国。 即朝廷要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要规劝天下人都遵守道德,一心向善。 唯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的“圣明之君”。 既然百姓都在朝廷的“教育”下,一心向善了,那自然也就没有啥刑案,更没人去衙门告状了! 这个逻辑很完美。 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际采取方法就是设置各种门槛,使老百姓无法去,不敢去衙门告状。 在朱允熥看来,这就很扯蛋。 教化确实能起作用。 道德舆论,社会压力,也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奉子成婚”。 在后世的东方,女性一旦怀孕,并以此逼迫男性和自己结婚(不要彩礼,无任何其他附加条件,只要结婚),鲜有男性敢不负责任,逃婚的。 尽管在法律上,男性并没有必须要与怀孕女性结婚的法律责任。 但在社会层面,如果女性怀孕后无其他条件,只求结婚,男性在此时逃脱,那是绝对不被社会道德舆论所接受的。 但在西方,怀孕是上帝是送给女性的礼物,与男性何干? 女性怀孕我就必须娶她? 这不可能! 不同的社会道德舆论,使人们出现了不同的行为逻辑。 但如果老百姓连申冤告状的途径都受重重阻碍,却指望仅靠“教化”,依靠社会道德舆论约束便平息矛盾,那只能说属于异想天开了。 刑部全力清剿江湖帮派后,全国犯围内的各类案件数量激增,爆涨数十倍。 这里面大部分是以前作恶多端的地痞,流氓,强盗,也即曾经的绿林好汉,如今在朝廷的整治下,缉捕归案。 但也有不少因此而铤而走险的恶霸。 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将延续了数千年的江湖帮派都全部一网打尽,那些人总是多少要挣扎挣扎的。 朱允熥对此也毫不在乎。 这就是打仗!是对内战争! 哪有不死人的? 纪纲率领缉盗司的人马,与各地江湖帮派大小百余战,引发的“恶性事件”不少。 但朱允熥对此一直都是大力表彰。 可纪纲心中也很清楚,那些人冲击地方官府衙门,和在金陵城闹事不一样。 大明疆域辽阔,有地方衙门应对不及,被地方上树大根深的江湖帮派冲击,很正常。 可金陵城是王朝的核心,重兵驻防之地。 那些人若是在这里闹出什么大的动静,就是他防备不周而失职了。 大明科学院更是太孙殿下亲手创办,绝不容有任何闪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