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天子之怒,岂是小可? 他深吸了一口气,明白自己是非说不可了。 当下迅速在脑海内清理了一下思绪,方开口道:“其实很简单,这就好比借钱做生意,只要生意能赚钱,那前面借的债,便不是问题。” 老朱看着他,没有接言。 杨荣便接着往下说:“五万万两白银,自然是一笔巨款。” “可因为是向大明银行借贷,利息极低,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年利仅为四分,总计约摸为一年两千万余万两。” “如今税务司一年所收之商税,关税,便达三千余万两,再加上原来的粮食等税务,还有两千余万两,两者相加,计有五千余万两。” “朝廷的收入,完全能承担得起这笔利息开支。” 老朱冷冷道:“只还利息,本金呢?” 杨荣道:“这正是国家借贷的妙处,本金是不用还的。” “不用还?”老朱愣了一下,眉头微微皱起。 杨荣轻轻点头,道:“五万万银子的债务,并不是一笔,而是多笔。” “名义上,自然是要一笔笔的还。” “实际上,无非是还旧债,借新债。” “如果债务的总规模永远保持不变,就等于永远都不用还本金,只需还利息就够了。” 他顿了顿,又道:“实际上,债务规模还会不断扩大,从五万万两增加到六万万两,七万万两,乃至十万万两,二十万万两……本金不仅不用还,还能通过新的借贷,不断补充增加。” 老朱不由得陷入了思索。 他对经济学已经有了许多了解,但“债务驱动经济发展”这个概念,理解得还不深。 从头到尾,朱允熥和老朱的通信,都是由杨荣代笔。 为了回信,老朱写过来的信件,他也都看了。 故而,杨荣对老朱在经济方面的知识架构,可谓是了如指掌。 “投资会产生收益,从而使得国家的收入不断上涨。” 杨荣接着解释:“就好比制造局投资一千万两银子冶炼钢铁,因为制造局的技术水平高,冶炼出来的钢铁,即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仍然有很高的利润。” “这笔一千万两银子的投资,即使扣除利息,也很快就会收回成本。” “根本无须担心还不起债。” 此言一出,老朱的眸内,顿时精芒一闪。 如果说在以前,老朱对此还有些怀疑,但现在,连续在制造局的生产工厂参观了几天,他对制造局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已然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杨荣说得不错,制造局将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效率高得不可思议。 毫无疑问,会非常非常赚钱。 借钱给制造局,确实不用担心还不了。 “就算大明制造局的钱能还,但大明制造局可用不了这么多钱。” 老朱火气仍然很大:“咱以为大明朝廷不缺钱了,有花不完的银子,没想到,竟然全部都是借的。你说,制造局的钱能赚回来,那其他的钱呢?” “其他的钱其实也会产生收益,只是他们是长期投资,收益较低,但于国家而言,却至关重要。” 杨荣道:“大修道路,能使我大明的军队调动速度大大加快,因为运输方便,也能聚集更多的军队。” “如此一来,若对外有战事,便可调集全国之军,集整个大明之力。” “若是发生爆乱,或造反之事,亦可迅速派兵镇压平乱。” “若是没有这些道路,却是万万也做不到的。” 杨荣很清楚老朱心中最关心的是什么,没有从经济利益角度入手,而是将军事利益摆在了第一位。 对于这一点,老朱倒是没有反驳。 杨荣这才补充道:“不仅如此,有了这些道路,商旅往来更方便,货物运输更多,贸易更繁荣,朝廷能收的商税,自然也更多,这也算是收回投资了。” 老朱再度冷哼了一声,不置可否。 杨荣又道:“至于修建水库和粮仓,堤坝,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 老朱冷笑道:“好事是好事,但为什么不能量力而为,一定要借贷呢,借新债,还旧债,你们倒是打的好算盘,以后国家的税收,便都用来还利息了?” “不会!”杨荣连连摇头:“太孙殿下有完整的规划。” “按预算,大明制造局明年销售的钢铁,玻璃,纸张,以及各项其他器物,总计收入就可达五千万两。” “而且,后面每年还会不断增长。” “税务司能收的商税,预计每年也会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增长。” “根据测算,明年大明朝廷的总收入,便将高达一万万两白银。” “后年则能在此基础上,再增长五千万两,大后年还能继续增长七千万两。” “以此类推,一年更比一年高。” “不出十年,大明朝廷一年的赋税收入,都能超过五万万两。” “今天看着五万万两很高,到那时候,就不会觉得多了。” 老朱似是有些不太相信:“大明能有如此之多的赋税收入?” 杨荣斩钉截铁:“这还是很保守的估算,并没有加入海外的收入。” “实际上,按太孙殿下的计划,大明若大举出海,开拓海外市场,朝廷的收入恐怕还能翻几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