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原来皇帝下在困苦流浪之际,便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岂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拥万里江山呢? 老朱并没有发现杨荣的微妙变化,而是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那时青春年少,意气方遒。 可岁月不饶人,如今是赢了天下,却仍要输给时光。 曾经的风华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内风云尽起,往事浮云,历历飘过。 少顷,方恢复平静,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还是贫穷。” 他的声音,骤然变得激动起来。 “咱一直以为,这不是咱的错。” “相比元末乱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饱肚子了。” “至于说生活仍然苦顿,可自古皆是如此。” “几千年了,寻常百姓就是只能过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 “哪怕尧舜之时,或圣人降世,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咱的孙儿,治国理政不到两年。” “天下已然大变。” “对外,平定了倭寇之乱,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乱,从此皆成过往。” “对内,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从前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甚至还能喝上二两酒,一两肉。” “大明朝廷的税赋,迅速增长。” “粮仓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 “制造局的铁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制造局的状况,听他们的报告,后面的发展还会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会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顿吃肉,下顿吃鱼,而不是只能吃粗粮填饱肚子。” “这是尧舜也没有的功绩。” “杨荣,你说,若咱那孙子达成这样的成就,是不是比你们读书人最崇拜的圣人还要了不起呢?” 杨荣深深一拜,道:“太孙殿下之才,旷古绝今。太孙殿下之仁,千古无人能及。纵孔圣人再世,应该亦愿在太孙殿下面前俯首听命,辅佐太孙殿下。” “微臣能在太孙殿下麾下办事,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份。” 老朱看着他,忽然语气一转:“那你对方孝孺抛出来的天下大公论,又是什么看法呢?” 这个转进来得太突然。 杨荣顿时怔了下。 方孝孺与其他读书人的舌战,早已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讨论多日。 只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于许多人下意识地忽视了此事。 可在朝堂的官员里面,围绕此事的争论,已是暗流汹涌。 老朱紧盯着他追问:“朝野为此争论不休,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看法吗?” 杨荣脑海内心念飞转。 就在刚刚的刹那,他几乎想要脱口说出“微臣与太孙殿下永远同进共退”之类的话语。 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太孙殿下的忠诚。 但在最后时刻,杨荣又收回了这样的话,没有将其说出口去。 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会为皇帝陛下所厌恶。 深吸了一口气,杨荣恭恭敬敬道:“陛下问询,臣不敢隐瞒。” “于公,臣知陛下素来认为天下当尊卑有序,贵贱有别。” “治理天下,亦当使人们皆知礼守礼,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 “若无长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 “于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对太孙殿下多有不敬。” “臣蒙太孙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 “殿下忧,则臣辱。” “不敬殿下,便是臣之敌。” “殿下对他百般忍让,他却仍不思报答,竟弃官不做,不为朝廷所用。” “此大罪也。” “殿下仍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尽显仁义之心。” “他却开创新学,引发朝野纷争,深负殿下所望。” “臣与此子,誓不两立。” 他慷慨陈辞,滔滔不绝,最后却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此子所云的‘天下大公’,乃是圣人之理,臣对此十分认可。” “只是朝野纷争不断,臣身为太孙殿下身边近侍,不便公开表态。” “陛下问起,臣不敢不言,伏惟圣听。” 老朱深深地望着他。 绕了一个大弯,将方孝孺狠狠骂了一通。 最后却是支持方孝孺的理论。 这个杨荣,还真是有趣。 不过,这很好。 没有逃避,没有用话术绕过去。 老朱对此非常满意。 此前召见杨士奇和姚广孝,他们的聪明,都给老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但在聪明的同时,两人毫无疑问,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权术斗争”上。 甚至在他们与老朱见面的时候,仍然在不动声色的运用。 对此,老朱看得十分清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