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年关的时候,更是下了一场雪。 都说瑞雪兆丰年,但雪下得太大,便会成灾。 许多穷苦百姓的房子,只是极为简陋的茅草屋,或未经窑洞烧制过的泥砖砌成,被厚厚的雪一压,便倒塌了。 大明朝廷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因无房可睡而冻死饿死,很快便组织起了赈灾。 以往的惯例,朝廷只管建设米厂,熬制粥饭,供百姓填饱肚子。 住的地方,则是搭置简单的帐篷。 还有许多百姓会投靠亲友。 与后世城市化后,民众越来越原子化,亲戚邻里关系淡薄不一样,这个时代的亲戚,宗族,通常有很强的扭带联系,遇灾难时,彼此会相互帮助。 朝廷重点解决的,还是吃饭的问题。 毕竟,百姓家的日子都是紧巴巴的,谁家也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 今年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之前朱允熥大建粮仓,收天下粮食,使得不少百姓都将粮食存进了官方的粮仓里面。 这些粮仓都是坚固无比的水泥建筑,不仅防潮防鼠,而且也不惧大雪。 因雪灾而损坏的粮食因此而减少了不少。 今年的救灾措施与往年不同。 朱允熥下令除了建设粥厂,供应吃住之外,还额外发放钱财。 但这些钱财,并不是免费白送。 而是需要立下字据,向朝廷借贷。 虽然没有利息,可若是无特殊原因,都必须要归还。 至于归还的方式,则可以采用帮朝廷干活的模式。 比如一起去参与救灾。 若因受寒而导致身体有恙,可以暂且记下,待身体好转后再安排活计。 大明制造局里的工人,也被组织出来救灾,清扫马路,搭建帐篷。 一切皆井井有条。 哪怕是灾民,竟也无人哭天喊地,寻死觅活,却不断有人说着“皇恩浩荡”,当今天子爱民如子,即使遭了灾,有朝廷托底,心里也不慌。 老皇帝的丧礼在继续进行。 遗体入棺后,还有数不清的丧礼仪式程序。 但百官不再整日守在灵堂,开始各自忙碌起公务。 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便要尽快举行登基大典。 这是眼下朝廷的头等大事,拖延不得。 偏生应该负责此事的礼部尚书陈迪竟然突染风寒,一病不起。 礼部侍郎及礼部一众官员,也纷纷病倒。 让本就繁复的登基大典无人主持,接手的官员,顿时手忙脚乱。 不过,这些似乎都与朱允熥无关。 按例,此时的他虽然理国事,但却不应该管太多,还是要好好在灵堂里做孝孙。 若过问太多的闲杂事务,传出去便会认为他不够悲戚。 祖父驾崩,竟还有心思过问闲事,这是不孝。 是日。 参加完一番复杂冗长的丧礼程序后,朱允熥走进了灵堂隔壁的一个房间。 这是大臣们特意为皇帝安排的临时休息之所,也方便在必要的时候,处理一些紧急事务。 方一进去,便听到两道声音:“微臣杨士奇,微臣杨荣,参见陛下。” 入眼是两道跪在地上的身影。 朱允熥神情微微恍惚。 数日前,杨士奇,杨荣仍与他坐而论道,谈笑风生。 如今却是对他恭敬多了。 这一切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他的身份变化。 从太孙变成了皇帝。 自此俯瞰世间,君临天下。 世人都要匍匐在他的脚下。 这种感觉,确实很爽,很舒服。 可同样,也很孤独。 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交心。 有的只是高高在上的寂寞。 一瞬间的恍惚稍纵即逝,朱允熥的心迅速恢复平静。 “快起来吧!” 朱允熥还有些不太习惯说“爱卿平身”之类的话,特别是当着杨士奇和杨荣两个从前很熟悉的人面前。 总觉得那样太过于端着。 也难怪老朱称帝多年,仍然习惯自称“咱”,而不是称“朕”。 当然,偶尔也是需要端起来,以体现帝王威严。 就像老朱有时候也会称“朕”一样。 “谢陛下!” 杨荣和杨士奇又磕了一个头,方毕恭毕敬的地上爬起来,垂手弯腰而立。 朱允熥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道:“你们两个在这里等着朕,是有事要奏吧?” 杨荣拱手道:“陛下,先帝驾崩,新皇登基,按例须大赦天下,以示皇恩,特来向陛下请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