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和他们讲述完毕,又相互探讨了一会儿,直到日头已然高起,大约到了半上午的时间,朱允熥才离开此地,走向朝堂。 自他登基称帝之后,便将原来老朱时代每日一次的朝会,改成了十日一次。 大朝会其实并无太多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庄严肃穆的仪式,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化皇帝在官员们心中的地位。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渗透入人心。 就好像宫殿的建筑,总是那般恢宏大气一样。 要通过建筑的庞大,与人自身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强化皇权至高无上这一心理。 但凡事都有一个习惯的过程。 若过于频繁,反而会让人慢慢习惯,再也不以然。 故而,朱允熥才改为十日一朝。 大朝会如无特殊情况,也不再议事,只走一个仪式流程。 朱允熥可不相信,开大会除了能直接当面传达命令之外,真能讨论什么国家大事。 除非是有寻常见不到皇帝的中下层官员,要利用大朝会的机会,当面向皇帝告状。 这是罕见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不过,大朝会变少了,但朱允熥处理政务,还是十分勤勉的。 权力让人着迷。 上一世的他,只能在网上指点江山。 而今他能真正操控一个庞大的帝国,影响整个蓝星的历史进程。 一言出,而天下变。 这种感觉,比任何美色都更让人沉醉。 朱允熥将处理政务的地方,改名为“勤政殿”。 勤政殿的左边,便是政务处,右边则是军务处。 政务大臣和军务大臣,都在这儿办公。 有什么事情需要请示,随时可以禀报。 朱允熥要召见他们中的任何一人,亦非常方便。 不过,军务处和政务处下属各机构,皆在宫廷外面。 要传达消息,召见人员,还是有些不便。 对此,朱允熥设计新皇宫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 未来的新办公地点,将尽量整合在一起办公。 他将自己每日的办公时间,也从一大清早,调整到了半上午。 这是为了给政务处和军务处留出时间来处理各项事务。 待他们将自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递进来的奏章,需要办理的事务,都处理得差不多了,朱允熥刚赶到勤政殿。 这时候,大臣们若有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便正好前来请旨。 如此就能以最高的效率,高效的处理朝廷的各项政务军务。 朱允熥并不想开太多的朝会。 在他看来,真有什么事情要研究讨论,都需要先商量好了,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再开会决定。 更多的时候,开会只是走一个过场。 儒家将朝会看到比什么都重要,其真正的用心,在于利用朝会,形成舆论,压制君权。 试想,若君主单独召见某个臣子议事,那臣子是很难与君主相对抗,将不得不遵从君主的旨意,贯彻实行君主的意志。 反过来,若是在朝堂上,他们人多势众,可以相互壮胆,一起进谏,对君主形成强大的压力,形势便逆转了。 朝会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后世的一把手开会,往往都会先确定一个会议主题。 在开会之前,先单独分开进行个别讨论,达成一致。 开会的时候,将会议讨论的内容,牢牢限制在相应的主题范围内。 超出会议主题的问题,则一律不予过问。 如此,便能控制会议流程,掌控大局。 但这个时代的朝会,通常是没有啥主题范围的。 什么事都能讨论。 大臣们甚至还能事先商量,串通好了,等朝会的时候,一起向皇帝进谏! 通过这种集体施压行事的方式,来掌控君主,逼迫帝王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就是大臣们特别喜欢朝会,对不开朝会,不上朝的皇帝深恶痛绝的原因。 他们不是精力多得用不完,要通过朝会来折磨自己。 实际上,他们是利用朝会,来掌控君主,在实质上夺取君主的权力,实现自己“平天下治天下”的理想抱负。 朱允熥这两年,一直在琢磨权力的运转,也慢慢看透了这一切。 故而,他来勤政殿办公理政,对大臣皆是单独召见。 真要多召几人来议事,也是有确切的事情,有限定的主题,不讨论其他的事情。 到了勤政殿,朱允熥先看了探听司和大明情报局递上的国内外情报汇总,接着看军务处呈交的《军情速报》,以及政务处上交的《每日简报》。 以前编制《每日简报》是通政司的任务。 军政分制后,通政司也一分为二。 一半划归了政务处,另一半纳入军务处麾下。 与原来不一样,同时递交上来的,还有军务大臣和政务大臣在上面暂拟的处理意见。 朱允熥目光一扫而过,并不提笔批示什么。 军务处和政务处既已成立,便皆可用各自的名义下发文件,领导展开各项工作。 他这个皇帝,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批示。 这反而有好处。 首先,不做批示,军务处和政务处的大臣,也不确定他是否认真看过,是否知晓……只能按他全部知道来处理。 反之,若是他批示一个“知道了”,那就真的要将每一份文件都看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