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关于军工厂武器加强管理的圣旨才刚刚下达,徐辉祖怎么就拿着文书来找自己签字了呢? 莫不是早有准备? 徐辉祖笑道:“宋国公虽被任命为军务大臣,但此前在开封坐镇,才刚刚回朝几日,尚不清楚咱们陛下办事的风格。” “陛下早有严令,凡是他下旨要办的事,军务处和政务处不得拖延片刻,当日事,当日毕。” “咱们先按陛下旨意,将命令传达下去。” “具体的实施细则,等以后再仔细推敲。” “此事涉及政务处,还得双方协调。” “抓紧做好了,陛下那里才好交待。” 这件事朱允熥下了圣旨,但这只是下达给军务处和政务处的圣旨,而不是向军工厂传达的圣旨。 到了军工厂的官员手里,他们拿到的,则是军务处和政务处联合下发的文,不是陛下的圣旨。 他们也不清楚这是不是陛下的旨意,也不需要知道。 这便是朝堂权力的运作了。 对下面的人而言,是不是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或者最高统治者是否知晓,都是未知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模糊度和神秘性,来减少最高统治者与下面的直接矛盾,以维护权威。 冯胜连忙打起笑脸道:“魏国公说得极是,我这便签字。” 朱允熥一共任命了九个军务大臣,其中蓝玉、张辅、朱能等三人尚在外地,正指挥大军发起对女真三部的战争。 目前在京城里坐镇的,只有六个军务大臣。 朱允熥制定了轮休制度和值班制度。 规定无论任何节日,军务大臣必须有人在军务处值班,以便处理紧急事务。 凡以军务处发出的命令,皆必须有至少两位以上的军务大臣联名签署,并保留档案,同时知会其他军务大臣。 重大事务,则须所有在京军务大臣集体签署。 政务处亦是同理。 除了日常事务外,军务处和政务处下达任何命令之前,还要先向朱允熥这个皇帝请旨。 不过,实际上,朱允熥除了重大问题和重要人事任命会亲自过问之外,对于军务处和政务处的请求,基本上都是默认批准。 毕竟,他不可能去详细了解每一件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胡乱下旨就是乱来了。 还不如让军务处和政务处自行去办。 皇帝在一旁办公,军务大臣和政务大臣们随时觐见,随时请旨,这种方式,恐怕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此前,官员们进宫见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正因为这种消息传递的不畅通,给了官员更多的自主操作空间。 朱允熥的方法,无疑极大的强化了皇权。 比如现在,冯胜尽管心中很想将此事压一压,拖一拖,可却又不敢不签字。 他心中的不安,亦是越来越浓。 在京的军务大臣六人,今日有两人告假,四人当值。 军工厂武器管理的事,只是一般的事务,只须两名军务大臣联署即可。 徐辉祖不去找其他人,偏偏就来找自己,让本就心虚的冯胜十分不安。 他却不知道,虽然陛下定的规定是至少两人签署。 但正常而言,对于皇帝下达了圣旨的事情,凡是在军务处坐班军务大臣,都会一个不少的签署。 徐辉祖很快离开,将其拿给军务处的军务大臣签署,再转交政务处签署。 因为军工厂仍属政务处下辖的朝廷资产部管理,故而,这道军务处和政务处联合签署的命令,由政务处向下传出。 很快,命令便传了下去。 若搁在以前,哪怕是老朱掌政的时代,这样一道命令,传给六部之后,通常也要三五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向下面传达。 毕竟,圣旨只给了一个很粗略的处理方案,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认真推敲制定。 除了紧急军情之外,对于一般的政务,各部门之间的公文传递,也从来都是不急不慢的。 但朱允熥此前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强化办事效率,大大缩短了这一流程时间。 他的旨意,当日就变成了军务处和政务处联合签署的正式公文,发布下去了。 …… 一大早,朱高煦便赶到大明朝廷资产部,来见自己的哥哥朱高炽。 昨晚从周王朱橚那里离开后,他便已迫不及待。 若非考虑到时间太晚,晚上行事多有不便,容易惹人注意等原因,他昨晚就过来了。 一见面,朱高煦立即让朱高炽屏退左右。 待房间内再无其他人之后,他方将自己的来意,细细说了一遍。 “哥,你执掌大明朝廷资产部,只要以你的名义,给下面的军工厂下一个命令,他们绝不敢不听。” “我是刑部主官,由我开具刑部的正式公文,一路上所有的检查点,都可畅通无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