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确然如此啊! 科学期刊纵然能承载诸多学术见解,可终究不比面对面交流探讨来得直接、深入。 将大明的科学精英汇聚一堂,说不定便能激发出无数璀璨夺目的智慧火花,推动科学大步向前。 再者,此举更能提振士气,鼓舞人心! “准!”朱允熥当机立断,应允下来。 文元柳见状,连忙跪地谢恩,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朱允熥又令太监传旨,对在蒸汽机研制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众人一一进行封赏。 这场盛大的宴会,足足持续了几个小时,方才落下帷幕。 宴会过后,京师大学的各项筹备事宜,旋即有条不紊地铺展开来。 与此同时,科举考试将每年开考的消息,如同汹涌的浪潮,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引得无数人感慨万千,喜极而泣。 要知道,以往三年才考一次,对诸多怀揣梦想的学子而言,实在是太过漫长。 一次考试中的小小失误,便意味着要苦等三年之后方能重新来过。 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呢? 况且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困境,更是让许多人不得不放弃! 虽说理论上每三年都有一次机会,可实际上,诸多因素交织,许多人考过一次之后,便再难有第二次机会。 如今改为一年一考,无疑如同一束明亮的曙光,给他们注入了极大的希望。 然而,更令人震撼不已的,当属科举新增的其他科目。 江西。 某个县的乡下,一处宁静的院子里,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一本《科学》期刊杂志。 在他身前的木桌上,还整齐地摆放着好些《数学》《物理》等杂志专刊。 年轻人看得极为专注,时不时拿起笔,在一旁的白纸上写写画画,进行着各种计算。 旁边,一位老汉坐在石椅上,看着儿子这般模样,重重地叹了口气,满是无奈与怨艾。 “咱们家虽说在村子里还算殷实,有百十亩良田,可也称不上什么大富大贵。” “打你小时候起,我便咬着牙,请了教书先生,教你四书五经、朱子集注,满心盼着你将来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谋个一官半职。” “你小时候也算争气,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在这十里八乡都出了名,人人都夸你是神童。” “可如今呢?你瞧瞧你现在!” 老汉说到此处,语气愈发恨铁不成钢。 “你整天就知道钻研什么《科学》《数学》《物理》,还有那些个工业制造之类的玩意儿,放着好好的圣贤书不读,这不是不务正业是什么!” 年轻人被唠叨得心烦意乱,忍不住抬起头来,辩解道:“爹,这科学一脉,可是当今陛下亲自开创的,日后必定会成为显学,大放异彩!” 老汉闻言,冷哼一声,满脸不屑:“陛下亲创又怎样?圣人的学问,那可是传承了几千年,历经岁月的考验。” “这劳什子《科学》,才兴起多久?” “当今陛下年轻,也就是一时兴起,图个新鲜,指不定哪天就抛到脑后了。” “你现在学这些,有啥用?” 年轻人不甘示弱,反驳道:“科学怎么就没用呢?爹,您看我做的这些……” “家里又不让你干活!” 老汉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的话,情绪愈发激动。 “咱们家虽说有些田地,我家也请了三五个长工,还有佃户租种,可我自己不也得在地里忙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一辈子?” “我就盼着能有个儿子不用再受这份苦,能坐上官轿,风风光光的。” “你鼓捣的那些东西,再厉害又能咋的?” “能帮你入朝为官?” “能让你坐上八抬大轿,从此告别田间劳作?” “要是都不行,那学它还有啥意义?” 老汉顿了顿,眼神坚定地看着儿子:“除非朝廷哪天开科取士,把你的那些《科学》啥的都考进去,不然,我迟早一把火把这些杂书全给烧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