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率先踏入学院的是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虽身形微胖却步履稳健,手中捧着一卷《农政全书》那是朱雄英命人编纂的新著。 紧随其后的是宁王朱权的世子,腰间别着把镶嵌宝石的弯刀,眼神里带着草原少年特有的桀骜。 各地藩王世子鱼贯而入,有的捧着古籍,有的背着箭囊,衣饰上的纹样从蟒纹到麒麟,彰显着各自封地的特色。 “皇孙殿下!”三十余名世子齐齐行礼,声音在庭院里撞出回声。 朱雄英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今日入此学院,便只有学子,无分藩王嫡庶。” 他指向院墙边的石碑,“那上面刻着的院规,第一条便是‘去贵气,存初心’。” 世子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青灰色石碑上刻着蝇头小楷。 除了作息时辰,更列着“每月须下田劳作三日”“格物课不得无故缺席”等新规。 几位养尊处优的世子眉头微蹙,却没人敢当众提出异议。 开学第一日的晨课设在聚贤堂。 朱雄英亲自讲授《大学》,却在讲到“格物致知”时话锋一转:“昔日朱熹注‘格物’为穷究事物之理,今日朕要教你们的,是亲手格物。” 他拍了拍手,格物苑的学子们抬着铜制器械走进来。 那是改良后的水转大纺车模型,齿轮咬合间带动纱锭飞速转动。 朱雄英转动摇柄,纱线如银线般缠绕成型道:“江南棉农纺一斤纱需三个时辰,用此物只需一个时辰,这便是格物致知的用处。” 山东藩王世子朱肇煇忍不住发问:“殿下,我辈当习经史治世之道,为何要学这些匠人之术?” “治世之道,首在民生。”朱雄英放下摇柄。 目光锐利如锋道:“你封地内有多少流民因缺衣少食而死?若能让棉布价贱三分,便可多活千人。这难道不是治世?” 朱肇煇顿时语塞,脸颊涨得通红。 朱高炽却上前一步:“殿下,臣愿学制纺车之术,带回北平推广。” 午后的骑射课设在学院西侧的演武场。 朱雄英穿着短打劲装,拉弓如满月,箭矢正中靶心。 “你们的父辈在沙场拼杀,是为守护大明疆土。” 他将弓抛给宁王世子道:“但今日你们要学的,是知进退,明得失,而非只会弯弓射箭。” 那少年世子接过弓,却故意将箭矢射向靶外的柳树:“末将以为,箭术之道在于随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