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刘三也打算把老家的弟弟接来,再开一个摊位。 赵四则想着年底带些皇城的绸缎、茶叶回陕西,给家里的老娘尽尽孝。 彼时的他们,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住在东华门小巷深处的李大妈,今年五十六岁,丈夫早逝。 唯一的儿子在锦衣卫当差,平日里就带着四岁的孙子过活。 她家的院子,正好挨着王二的汤包摊位。 起初,李大妈也觉得王二的汤包香气好闻,偶尔还会买两个给孙子解馋。 可日子一久,她就受不了了。 王二为了赶早市,每天三更天就起床剁馅,“咚咚咚”的剁肉声、“哗哗”的洗蟹声,像锤子一样敲在李大妈的心上。 她的孙子年纪小,睡眠浅,每次都被吵醒,哭闹着不肯再睡。 李大妈好言好语跟王二商量:“王掌柜,能不能晚些再剁馅?孩子实在经不起折腾。” 王二却一脸为难:“大妈,不是我不肯,这蟹黄汤包就得现做现卖才新鲜,晚了就赶不上早市的客流了,我一家老小还等着吃饭呢。” 李大妈没法子,只能每天夜里把孙子抱在怀里,捂着他的耳朵,可那声音还是钻缝儿似的往里飘。 更让她糟心的是,王二的摊位就在巷子口,每天来买汤包的人络绎不绝。 有的人吃完随手就把汤包的油纸、蟹壳扔在地上,刮风的时候,垃圾甚至会吹进她家院子。 李大妈每天都要花半个时辰打扫院子,扫出来的垃圾能装小半筐。 这边李大妈被王二的摊位折腾得够呛,那边住在崇文门附近的张秀才,正为刘三的麻辣烫犯愁。 张秀才明年要参加科举,每日里闭门苦读,就盼着能有个安静的环境。 可刘三的麻辣烫摊位就在他家隔壁,那股子浓烈的牛油辣味,顺着窗户缝往屋里钻,呛得他根本没法静下心来读书。 更要命的是,刘三为了招揽生意,特意买了一面铜锣,时不时“哐哐”敲两下。 喊着:“麻辣烫,又麻又辣,不好吃不要钱!” 那铜锣声震得张秀才头晕脑胀,手里的笔都握不稳。 张秀才去找刘三理论,刘三却满不在乎:“秀才老爷,我做点小生意不容易,敲锣也是为了混口饭吃,您要是嫌吵,关上窗户不就得了?” 张秀才气得脸色发白:“那辣味关窗户也挡不住!你这般扰民,就不怕官府来管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