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雄英笑着将簿册递过去,指尖点在其中一页,解释道:“这是农官李谦写的试种日记,上面记着。 新洲平原四月播种,七月收割,头季稻穗长逾一尺,每穗有百粒之多; 八月再播种,十一月收割,第二季虽稍少,却也有九十几粒。 李谦还带回了稻穗标本,诸位王叔请看。” 内侍立刻取来一个琉璃盒,里面装着几支干燥的稻穗,穗粒饱满,金黄的谷壳泛着光泽,比寻常稻穗确实长了不少。 周王朱橚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支,放在掌心掂了掂。 又凑近看了半天,才感叹道:“这稻穗确实饱满,若真能亩产五石,那新洲的地力可真是绝了!” 朱雄英声音陡然提高道:“不止如此!新洲的田赋与内地不同,朝廷分文不取,所有收成除了给农夫留足口粮,其余全归镇守王支配。 就说一疆若有十万亩地,一年便是五十万石收成,再加上西山的铁矿。 工部估算过,新洲的铁矿一年能炼出十万斤铁,光是卖铁器就能赚五万两白银。 还有沿海的渔产,每日能捕到上万斤鱼,晒成鱼干既能当军粮,又能运回来贩卖。 这些进项加起来,比内地封地多了何止三倍?” 殿内渐渐有了细碎的议论声,诸王的眼神也开始松动。 宁王朱权收起折扇,上前一步问道:“皇孙此言当真?那‘双季高产稻种’,在新洲真能大规模种植?还有祖训,藩王不得离封地,此事如何解决?” “非改祖训,乃是开疆特例。” 朱雄英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手谕。 展开后,朱元璋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映入诸王眼帘,“凡我大明宗室,若能远赴海外拓疆,视同开国功臣,可权宜行事,子孙世袭罔替”。 “这是皇爷爷亲批的手谕,诸位王叔可仔细验看,上面还有皇爷爷的玉玺印。” 早在朱雄英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诸位皇叔心中的想法。 所以他便在第一时间前往皇爷爷的身边,将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 毫无疑问,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宝贝大孙的想法,绝对是无条件支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