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斯普特尼克时刻是指苏俄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媒体将其渲染成苏俄科技实力实现赶超的标志性事件。 瓦伦蒂说完后,汉弗莱接着说道:“约翰逊,我觉得我们应该和苏俄合作。 你知道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态度。 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我们应该合作,冷战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只能对抗不能合作。 再说,和苏俄在太空上合作,本身就是肯尼迪总统的遗愿,我们这是在帮肯尼迪总统完成他的遗愿。” 和杰克·瓦伦蒂所有发言都是从约翰逊的利益出发不同,汉弗莱作为副总统多少还是有点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一直以来的主张就是要在核裁军和国际合作。 除了主张和苏俄缓和关系,有限合作外,汉弗莱还主张要“越来越多的鼓励苏俄阵营中的其他国家的自治和行动自由”。 说白了他觉得要分化苏俄和其盟友之间的关系,用更具包容性的立场来分化苏俄盟友。 汉弗莱在演讲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时候,举例用的就是华国。 他觉得应该利用华国和苏俄的分歧,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鼓励华国和自由阵营国家接触,推动华国在国际舞台上采取更独立的立场。 两人说完后,林登·约翰逊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你们知道的,不仅仅保守派不希望和苏俄缓和关系,不希望结束冷战,军方也同样不希望。” 汉弗莱点头:“我当然知道,利益,停止冷战,大规模裁军,对军方可没有好处。 但问题是,我们这是在太空领域有限合作,是苏俄把数据给我们,而不是我们把数据给苏俄。 我觉得在明年我们要在百越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前提下,这已经充分证明了这届白宫在和苏俄对抗这件事上的决心和意志。 只是单纯在太空上合作这么一次,不会引起军方多大的反对声。” 汉弗莱知道林登·约翰逊担心自己落得和肯尼迪一样的下场。 那声枪响随时都在提醒着林登·约翰逊,你是总统没错,但如果你越界了,那我们能让你什么都不是。 “好,我明白了。”林登·约翰逊说。 他想了想,然后起身走到电话旁, “埃德加吗?我是林登·约翰逊” “总统先生,这么晚了,有什么重要事件吗?”埃德加·胡佛的声音传来。 林登·约翰逊先是把情况大致描述了之后,问:“埃德加,以你们在民间的情报收集来看,民众对于我们在太空一事上和苏俄合作会报什么态度?” 电话那头,胡佛已经要被苏俄人搞的焦头烂额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苏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猛料,其中有的是他真干过,有的他绝对没干过,但苏俄人就是有照片,而且一旦放出去,不管他有没有干过,他都完了。 胡佛听到后,知道约翰逊打着民意征集的幌子,实则是在征集他的意见,毕竟有肯尼迪的例子在前,林登·约翰逊尊重自己的意见也正常。 考虑到自己现在和苏俄这种畸形的合作关系,说的不好听点叫被控制,胡佛说:“总统先生,我想这件事白宫就能决定,民众意见不重要不是吗。” 听到胡佛的表态后,林登·约翰逊下定决心了:“教授呢,瓦伦蒂,帮我把教授请来。” 林燃此时当然没睡,他想了很多,因为在这个时空,想要提前数年时间完成登月,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考虑到此时宇航服的效果有限,落点最多只能和加加林相差两千米的范围。 “教授,我决定了,我们要和苏俄人合作。”林登·约翰逊说道。 林燃听完后感慨,果然还是得航天啊。 也就航天领域会体现如此的国际合作精神。 冷战时期,加加林能成为全球偶像,能够在自由阵营攫取大量声望。 冷战结束后,也有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国际合作项目。 “好,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合作还需要苏俄方面同意,他们需要尽可能的提供完整数据给我们。 从发射时间到发射过程中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他们提供的数据越完整,我们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林燃说。 林登·约翰逊说:“这就交给我吧。 尼基塔会愿意合作的。 教授,你需要做的就是成功,以及成功。 我再问一点,那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进行直播? 直播阿美利肯的月球救援,苏俄在无线电方面的技术落后于我们。 虽然在上面的是苏俄人,但是执行救援的是阿美利肯,全程直播的是阿美利肯电视台。” 显然,在民用科技上,即便是林登·约翰逊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知道阿美利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林燃想了想:“我们只需要经过简单的调试完全能做到。 不过还是那句话时间不多了。 我们可以通过慢扫描电视技术,从月球表面实时传回画面。 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画面可能不够清晰。 加上月球探测器的能源有限,视频设备的功耗和重量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这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好消息是,我们的登月计划一直都包括了电视直播,所以我们有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1962年,阿美利肯的电视星(Telstar)卫星首次实现了跨大西洋电视信号传输,证明了远距离视频传输的可行性。 1964年,美国的勘测者计划计划使用慢扫描电视(SSTV)技术,从月球表面传回了低分辨率的黑白视频。 也就是说此时,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的话,是具备电视直播基础。 NASA已经建设完整的深空网络和高增益天线则为画面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苏俄也能做到。 只是一方面,苏俄要把人送上去,它留给其他设备的载重空间有限,未必有提供给视频设备的重量和空间。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实时视频需要快速的数据解码、传输和地面解码技术,苏俄人在信号处理速度上不足以做到视频的实时播放。 以原时空中,苏俄人在1966年的月球9号传回的图像序列为例,它每帧传输耗时数秒,整体过程更像慢动作而非实时视频。 林燃说完后,林登·约翰逊振奋地挥舞了一下拳头,有这对比,他可不怕出什么意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