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袁耀本想将徐庶介绍给麾下文武,可现在多了李儒,酒宴就变成了三人小宴。 等自己收了李儒,再将他介绍给麾下文武也不迟。 酒过三巡,袁耀对李儒道: “自长安之乱后,世人皆言先生已经死了。 想必先生是早有谋划,假死脱身吧?” 李儒饮下一口酒,点头道: “自从董公沉迷貂蝉、与温侯离心离德开始,我就知道,西凉军的末路要到了。 董公一意孤行,我就算有千般计谋,也无法挽回局面。 我本应该随董公一同赴死,以尽臣节。 可董公的行为实在太令我失望了,我不想陪他去死。” “于是我便称病不朝,暗中脱身。 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走得越远越好。 中原战乱不休,能够容我避祸之地,也就只有江东了。” “后来温侯诛杀董公之时,我已人在吴郡。 被王允所杀的李儒满门,只是一群替身罢了。 我一家老小,都在吴郡活得好好的,只是不想再卷入纷争。” 听着李儒的诉说,袁耀点了点头。 中原战乱,前来江东避祸的智者不少。 比较有名的智者,当属张昭、张紘二人。 以李儒犯过的罪,在吴郡隐居自然要隐姓埋名,不可能像二张那般名声在外。 如果没有自己,李儒应该会隐姓埋名一辈子。 就如自己前世所知那般,自从长安乱后,世上就再无半点李儒的消息。 想到这,袁耀又对李儒问道: “既然先生已经隐居,为何又来投我?” “因为我在袁公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李儒看着袁耀,感慨道: “我年幼的时候就四处求学、拜访名师。 习得一身谋略之后,便向举孝廉,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从我求官开始,我才知道这世道有多么的黑暗和艰难。” “天子卖官鬻爵,十常侍祸国乱政。 在朝堂上主政之人,尽是些衣冠禽兽。 寻常文人,想凭孝廉入仕,根本不可能。 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最好的归宿,就是给世家豪族当奴仆。 可如果这就是我的宿命,我绝不甘心!” “蹉跎了数年后,我遇到了董公。 那时的董公,是一位慷慨豪迈的英雄豪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