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西城区百万庄大街。 街道两侧伫立着的槐树,已然没了夏季那繁茂如穹顶般的壮观场面。 槐花枯萎,绿叶凋零。 就连树皮也跟着刷上了一层白漆。 清晨的街道上,萧瑟的秋风将枯枝落叶吹得哗哗作响,在街道的青石砖上打着旋,仿佛下一秒就要化身旋风,将街道席卷一空。 街道尽头。 一个衣着单薄的年轻女同志,从巷子的转角走了出来。 她留着一头齐耳短发,容貌清秀。 “嘶……呼……BJ秋天好冷啊。” 张黎裹着身上唯一一件比较保暖的绿色军大衣,双手拢在宽大的袖口里,立起衣领缩着脖子,瑟瑟发抖的在风中行走,嘴里止不住的抱怨着气温。 口鼻间呼出的水汽往空中逸散,在早晨的阳光底下格外明显。 随着即将步入十一月,张黎她们单位《中国文学》杂志社也修改了早上到班的时间,从夏季的八点改到了现在的九点。 只不过张黎今天之所以起得这么早,自然是有她的原因。 七月份,她作为审稿编辑向社里推荐了两部程开颜的儿童文学作品:《夜晚的潜水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最终才在十月中旬,杂志社里完成了这两部作品的翻译。 上周翻译老师那边的英文翻译稿件,提交到杂志社校对科审核通过,可以刊登了。 而今天就是两部作品正式开始印刷的日子。 再过不久,它们将随着新一期《中国文学》杂志一起,搭乘跨国远洋游轮,或乘坐货运飞机发往国外,上架书店刊登,出现在国外读者的视线之中。 所以今天张黎才起得这么早。 以程开颜同志这两部作品的优秀与翻译老师们的呕心沥血,想来应该会获得《中国文学》那些国外读者们的青睐与喜爱吧? 想到这里,张黎心中虽然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 于是下意识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朝着《中国文学》杂志社而去。 路过早点摊子,张黎买了两根油条,一杯豆腐脑,一边吃一边走进杂志社。 “小张同志?早上好啊。” 守门的那位苏同志,热情的问了声好。 “早上好。” 张黎礼貌问好,随后头也不回的快步离去,只留下一个英姿飒爽的背影。 让门卫苏同志望眼欲穿,内心悲凉。 张黎回到办公室,在门口恰好遇见了主编叶君健,“主编,早上好。” 叶君健裹着一件灰色大衣,手里捧着一个印着“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茶缸子,正呼呼呼的吹着滚烫的开水与水面的茶沫子,看到张黎,他和蔼一笑:“早上好,小张同志,今天怎么来这么早?” “还不是因为程开颜同志的那两篇作品嘛。” 张黎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坦然说道。 “呵呵,没想到你还蛮上心的。” 叶君健笑着打趣一番,张黎上心他并不奇怪。 这位程开颜小同志,的确是一个搅动风云的年轻人。 六七月份的时候,他被儿童文学界公认为理论专家,又被叶老与冰心女士二人誉为儿童文学大师。 这也是当初,为什么张黎推荐程开颜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叶君健和社里的领导们会答应得如此痛快的原因。 不过上个月他又在南疆前线立下大功,回头发表的《芳华》更是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与批评。 为此杂志社某些保守的领导更是担心得不行,差点就要把他的作品撤掉。 好在事情反转得很快,这才让他们打消了念头。 “小张你去接点热水坐会儿,等下我们去外文出版社瞧瞧印刷得怎么样了。” “嗯嗯。” …… 半小时后,太阳终于热烈了些许,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走吧,小张。” 叶君健从办公室出来,叫上张黎。 二人出了杂志社,朝着百万庄大街另一头而去。 杂志社和外文出版社同属外文局下属,都在这条百万庄大街上,离得很近,走几步路就到了。 二人在出版社干事的带领下来到印刷工厂,找到了流水线上正在印刷的一本本厚厚的杂志。 “叶主编,这就是印刷好的杂志,您过目看看。” 印刷车间的负责人做好记录后,拿了印刷好的杂志递过去。 叶君健连忙翻到那两部作品的页码,翻看起来。 “怎么样?主编?” 一旁的张黎看的心痒痒,这两部作品可是她推荐的,若是受欢迎的话,这样她也脸上有光,能落个慧眼识珠的名声。 “印刷质量挺高的,就是为了控制版面,字体印刷比较小,要是能印单行本就好了。” 叶君健看干净光滑的白色纸张上,一段段油印清晰的英文字母,心中也有些高兴。 这两部作品,主要是他翻译的,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