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张一谋在那开着玩笑。 陈瑾赶忙摆手:“算了,副的我才没兴趣!” “那我正的给你!” 这话老谋子显然是开玩笑的,这老头心情不错,陈瑾赶忙道:“那不行,我挂正的都没人买票进场,这种片子也就您可以,冯晓刚估计都不行!” 《1942》就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是贺岁档,《1942》排片和晚一年的情况下,只拿下了3.71亿票房。 对于如日中天的冯晓刚来说,绝对算扑了! 但《金陵》,拿到了6个亿! 下沉市场目前,老谋子绝对是华夏当之无愧的王,号召力国内目前无人可敌。 还有当然就是一九四二的大饥荒,没有南京大屠杀更让国人来的深刻,就像唐山大地震很多人知道,但一九四二知道的人少,一样的道理。 “以后总归要当导演的吧?” 张一谋突然来了一句。 “对啊,所以正的我就自己来导,副的不当!” “你小子!” 张一谋咧嘴笑了笑,明白了陈瑾啥意思。 要做就做正导演,副的不想当;其实陈瑾正的也不想,找点导演帮自己拍不是更好? 反正陈瑾目前就没想过,自己导戏,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无聊,会拍部戏过过瘾,现在他还是很享受演员所带来的愉悦…… “好了,转下一幕!” 张一谋的表情又变得严肃起来,陈瑾赶忙充当起了翻译的身份。 教堂的戏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陈瑾不知不觉,也迎来了他李教官的最后一场戏。 这是整部电影最震撼人心、全片最悲壮的高潮段落。 李教官带领的教导总队残兵,在金陵城破后,退守至教堂附近的废墟中;他们弹药将尽,但为保护躲藏在教堂内的女学生和玉墨等人,选择以教堂为最后防线,拖延日军进攻步伐。 他们先是利用地势,教堂的狭窄楼梯、彩色玻璃窗、阁楼通道等被设计为“死亡陷阱”,将士兵分散至制高点和掩体后,形成交叉火力网。 再利用教堂内的长椅、烛台、铁链等临时制作障碍物,甚至将最后一枚手榴弹,绑在门框上作为诡雷。 通过零星枪声引诱日军小队进入教堂内部,以近战最大化杀伤效果。 日军起初误判守军实力,派遣小股部队试探,遭伏击后调集重兵强攻;李教官部下相继阵亡,最终他独自持机枪据守钟楼,弹尽后与冲入的日军同归于尽。 陈瑾不知道原本的《金陵十三钗》是什么样的。 但老谋子把他和黄海柏等人的戏份,加强了。 尤其是陈瑾的李教官。 这还是那个英国佬,乔斯·威廉姆斯和陈瑾商量后的结果。 还原了当年金陵城内散兵游勇的真实状态,战至最后一人的凄惨和悲壮! 张一谋亲自来导演这场最后的外景戏。 “陈瑾,准备好了吗?” 张一谋看着躺在一片废墟之中,已化妆和道具的不成人形的陈瑾。 他的胸膛跟拉风箱般不住的起伏着,要不是这个呼吸,很多人会以为他已经死了;满身是血,俨然已进气多出气少,双腿更是断在了那。 脸上的血迹和灰黑,除了那视死如归的眼神,没有一处是好的。 “可以!” 陈瑾倚靠着断壁,冷静的说了句。 “那开始!” 张一谋刚刚说完,陈瑾的脖颈就微微的、一寸一寸的抬起,如同机械一般。 他是在用尽全力的想要抬一下,看清走上来的人,双手更在那颤抖撑着,而此时,饰演日本兵的群演已经拿着枪冲了上来。 终于,陈瑾的脖子直了起来,哪怕腰挺不了,但脖子还能硬! 小日子面前,依旧要昂首挺胸。 哗啦啦—— 张一谋突然看到了镜头中诡异的一幕。 陈瑾饰演李教官的道具将军装,居然被挂在了钟楼,陈瑾的头顶,随风飘扬如一面残破战旗。 “等等!” “镜头拉近陈瑾的上方!” 张一谋在那拿对讲机喊着,摄影师赶忙拉动摇臂,监视器中很清晰的,出现了这件染血的军装。 就好像军人的尊严,在最终的坚守。 军装、昂首! 誓死不屈的华夏军人。 这个设计和隐喻,给予了镜头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继续!” 张一谋喊了声,刚刚的那一幕有了具体的定格。 “呼哧~呼哧~呼~~哧~~~” 陈瑾在那深呼吸,一次比一次呼吸的剧烈,他眼神死死的盯着走上来的日本兵,咬着牙,眼神中流露着的,是一抹决绝和遗憾! “开枪!” “给我开枪!” 日语的吼声传出来,无数的子弹顿时朝着陈瑾的身上扫射而去。 哒哒哒~~ 烟火硝烟猛的炸起,陈瑾全身顷刻间中了几十枪。 整个人直直的朝钟楼之下倒去。 一众日本兵这才发现,陈瑾身后居然绑着好多条的引线,每一根引线都连接着一包炸药。 随着他身子的落下,炸药瞬间被引线拉开。 轰轰轰—— 火药这一刻就跟不要钱一样,瞬间把这个钟楼炸成了一团的废墟。 几百个日本兵葬身在了这一场爆炸之中。 扑通! 陈瑾这时吊着威亚砸落在了地上,无数的烟尘朝着他身上扑来,陈瑾赶忙趴倒,头上还是被撒的沸沸扬扬。 最后的镜头,其实给了刚刚掉落钟楼的陈瑾一个死亡特写。 噗—— 教堂穹顶的十字架这时被炸药的流弹击碎。 暗示着信仰在战争中的崩塌。 最后一个保卫这座城市的军人,壮烈牺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