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冷启动一阶段完成后,生活区里存储的大量冷启动设备基本已经被搬空,而那些标准化的储存箱则被蚁群机器人拆开,重新搭建成了一个个可供居住的隔间。 条件当然还是有些简陋的,但相对于黄石城、相对于废土上的其他住宅来说,却又与天堂无异了。 花了十几分钟时间,在伏羲的协助下,陈剑将一百多号人全部安排妥当。 他自己也分到了一间位于中心的、稍大一些的隔间作为卧室,几乎没有特殊化。 放下随身的武器装备,脱下外骨骼之后,蚁群机器人自动将外骨骼运往武器库中维护,而陈剑则是走向自己的办公室,去检查冷启动二阶段的进展。 办公室的屏幕上仍然在不断闪烁着任务指令的字幕,陈剑一眼看去,“冷启动装备展开”的步骤已经全部完成,而当前正在进行的则有两个主任务。 第一个,是基地外围的基建准备。 第二个,则是主要生产设备的组装及调试。 前者其实并没有太多特殊的部分,无非就是铺路、推土、伐木,甚至连砌墙那一步都还没有走到。 但后者,相对来说就复杂多了。 按照011工事设计的逻辑、或者说按照伏羲项目设计的逻辑,这个避难所是要具有从零开始快速重建工业的能力的。 那么,到底从哪里开始,从哪个部分开始,就相当重要了。 而很显然,当时的项目主导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他根本就不相信核战之后的幸存者还有能力利用简简单单的“工业母机”去逐步加工出他们需要的零件、拼凑出更专业化的生产设备。 所以,他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组建一套全功能性的“工业母机集群”,采用交钥匙模式,直接在011工事的底部的第6到第8层整整三层的巨大空间里,建成一个庞大的智能化车间。 这个车间的功能很单一,说白了,就是冶炼、铸造加机加工。 可是,它的功能又相当强大。 只要输入所要制造的设备,它便能立刻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投入原料,将其制造出来。 用更直观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一个巨型工业黑箱。 从子弹,到合成氨工业所需要的高压筒,它都能制造。 当然,是小型的。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效率。 由于没有进行功能特化性适配,这玩意儿制造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内燃发动机的时间,跟制造一个一次性打火机的时间差不了多少。 它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想真正让工业体系走向成熟,还是得尽可能地完善工业门类 陈剑仔细阅读了第二个主任务的进展,随后他发现,在数量庞大的蚁群的辛勤劳作下,智能化车间的组装进度已经达到了40%以上。 按照预估时间,最多在三天之后,这个车间就能彻底完成组装,并开始第一次试运行。 而它的顺利运行,也代表着冷启动第二阶段的完成。 陈剑突然有些期待。 他开口问道: “伏羲,智能车间完成组装之后,是不是代表我们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效率,生产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是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