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架十来吨的飞机,翼盒就一吨七八!可变后掠翼设计再好,在落后的材料和工艺面前,都会变成鸡肋!万一加工精度不够,在飞行中,机翼不能同时转动,那更是会要命的! 后世,有无数人对强六的下马惋惜,要是强六造出来,如何如何,实际上,强六根本就不可能成功,除非…… 陆老的脸色是越来越复杂。 “是啊,可变后掠翼的缺点,咱们是知道的,不过,上级给咱们项目定的指标是明确的,比如说,要有足够高的航程,能飞到南海再飞回来,速度还得快,这样才能尽快赶到战场,咱们认为,可变后掠翼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1974年,西沙海战爆发,海军派了两艘猎潜艇和两艘扫雷艇,把猴子海军打了个灰头土脸,虽然打赢了,但是没有有效的空中支援,打完还是得赶紧跑。 国内的战斗机缺乏对地攻击能力,强五这种专业的攻击机航程太近,载弹量太少,轰六倒是可以,但是速度太慢,还没有自卫能力。 所以,海战结束,三机部就提出了新型飞机的设想,沈洋提出了在歼八基础上改进的歼轰八,长安提出了歼轰七的方案,洪都提出来了强六,歼轰八首先被排除,就剩下了后面两个。 陆老认为,可变后掠翼是最佳解决方案,虽然有重量大的缺陷,但是……可以接受! “是啊,可变后掠翼是攻击机的最佳解决方案,但是……这也是有前提的,比如说,机体需要放大,如果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增加到四十吨,这样哪怕空重二十吨,翼盒重量四吨,也是可以接受的,发动机也得同步增加到两台……” “秦亮同志,你是说……苏-24那样的?”陆老睁大了眼睛。 六十年代,老毛子嫌弃自身的战斗机性能太差,决定研制一款全新的攻击机来突破北约的火力网,苏霍伊设计局几经修改,研制出来了大名鼎鼎的苏-24战斗轰炸机。 长度22米,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两台发动机,并列双座,空重22吨,最大起飞重量44吨……这飞机造出来之后,很快就成了老毛子海空军的主力,甚至一直服役到了二十一世纪! “没错,就是那样的。”秦亮点头:“虽然强六是基于海军的需求研发的,但是海军毕竟太穷了,买不了几架,还是得照顾空军的需求,空军最喜欢的就是并列双座的方案,两名飞行员坐一起,不管是飞行还是投弹,都有最好的视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