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也知道留里卡设计局是怎么想的,他们觉得这款发动机太过先进,怕我们西工大抄袭技术?”秦亮白了这些人一眼:“哼,不是我们吹嘘,现在航空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的美国,都在找我们一起联合研发,YF-23你们知道吧?上面使用的YF-120发动机,就是通用电气和我们一起研发的。” “我们苏联的发动机,比美国的先进!” “没错,如果比单项指标,比如说推力的话,你们的发动机是能和西方的相比,但是除了推力,你们还有什么指标能比上美国的?” 秦亮坐在自己宽大的沙发上,看着对面的人:“比推重比,你们的发动机是干状态的质量来算的,西方的发动机是湿重量来算的,我们说说,F100的推重比能在湿重量下到达8,你们的AL-31F行吗?” 老毛子们不说话了。 他们也吹嘘自己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到8,但是这个算法有很多猫腻。 干重量,就是刚刚生产出来的发动机,还没有加入滑油的重量,而对一台航空发动机来说,必须要加入滑油等等才能飞,这重量就能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 当然,后世美国佬也学坏了,F119的推重比也有猫腻,但是三代机可真没有。 “再说寿命,你们的发动机就更加没法比了,哪怕仅仅是大修周期,你们的发动机,最多两三百小时,我们发动机,上千小时,这能比吗?怎么,你们还不服气,你们想说什么,二战经验?二战结束多少年了?战争重新打起来了吗?” 二战经验,一架飞机从出厂到被摧毁,不会超过一百小时,所以,寿命两三百小时就足够。 如果爆发战争,那肯定是老毛子的方案合适,问题是,这战争一直就没有打起来过! 而在和平时期,老毛子的这些设计,就很不好用了。 两三百小时就得换发动机,这飞机全寿命的成本很高! 早期的米格-21之类的,发动机寿命甚至只有五十小时,不是在换发动机,就是在换发动机的路上! “你们的发动机寿命短,并不是因为什么战争经验,而是因为你们技术落后,想要达到西方同等性能,就得压榨潜力,从而导致发动机寿命降低!”秦亮白了对方一眼:“从精密加工,到先进材料,你们都落后西方世界,要说唯一先进的,也就是你们的整合能力而已。” 用落后的材料和加工技术,还能得到和西方一样性能的发动机,这的确得说整合能力的强大。 老毛子们神情复杂。 “不知道留里卡设计局是怎么想的,明明就是合作双赢的结果,他们偏偏要敝帚自珍,他们的眼界太狭窄了,丝毫不知道,我们西工大技术才是世界第一!” 秦亮看向在场众人:“你们的项目落后,和我们无关,都是留里卡不配合,接下来,你们可以有两种选择。” “秦校长,您说。” “第一,就是让留里卡设计局,认真和我们合作,我们不仅仅可以帮助把发动机匹配到战机上,我们还能提供一些建议,让这款发动机性能更加先进!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款全新的发动机,肯定还有数不清的技术问题在等着他们,别的不说,一个控制器,他们怕都做不出来。” 咱们帮你们设计! 之前的三姨夫,用的也是液压控制,一个巨大的控制器,贴在发动机上,而西方早就是电子控制了,一个小小的字典大小的控制盒就解决了! 到了四姨夫,要飞火推交联,就得用数字控制,老毛子很头疼。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发动机的叶片设计,如何提升压比,比如说涡轮,如何用特殊的陶瓷材料等等,老毛子都有欠缺! 让西工大帮忙,这款发动机会更容易造出来,甚至……还能借助西工大,把这款发动机改造成变循环发动机! “第二,就是彻底抛开留里卡设计局,用我们的发动机匹配,毕竟参数我们都知道,可以尽快完成匹配,等以后,你们需要改的时候,你们自己再动手改造,反正留里卡的技术也不想公开给我们看,我们干脆就不管他们了。” 后者当然是不合适的,毕竟不能从东方大批量的采购发动机,以后他们自己改动,还得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这样也不是没有的,当飞机出来,发动机还有问题的时候,就会用老旧的发动机来试飞。 比如苏-27,试飞的时候用的是二姨夫,再比如说东方的歼九,试飞的时候用的是涡喷-15,现在大批量生产,也用上了涡扇十。 换发动机是可以的,只要能接受换发需要的庞大工作量就行! 而现在……老毛子显然是不愿意的,毕竟他们又没有一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尼古拉-尼基京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好吧,我回去一趟,到留里卡设计局看看。” 1946年3月,阿基姆-米哈伊洛维奇-留里卡在雷宾斯克市创立了留里卡设计局,专门负责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 1947年,就研制了苏联首台国产涡轮喷气发动机,装在苏-11战斗机上。 五十年代开发的AL-21F系列涡喷发动机,更是用在了苏-17,苏-24等机型上。 当然,让留里卡设计局大放异彩的,还是在三代发动机时期,研发出来的AL-31F发动机,成为苏-27的核心动力,随着苏-27的外销,这款发动机也就成为了很多国家空军的主力心脏。 比如咱们东方,长久以来,就是靠三姨夫来飞的,双发的歼十一,单发的歼十,用的都是三姨夫! 1982年,留里卡设计局并入了土星科研联合生产体,不过依旧是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利,在设计发动机上,他们很强大。 此时,就在梁赞州雷宾斯克市的列宁大街179号内,一部分人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 想要提升航空发动机的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涡轮前温! 按照惯例分析,涡轮前温提升一百度,发动机的推力就可以提升百分之二十! 四姨夫想要实现18吨的推力输出,那涡轮前温就需要达到……1828K! 这个温度,其实比西方的温度还要低! 历史上的F119,涡轮前温高达1977K,而阵风发动机因为压气机太差,只能使劲提高涡轮前温,M88-2上,涡轮前温高达1850K! 相比之下,EJ200发动机的涡轮前温,也不过1803K。 由此可见法国佬的技术有多差,用更高的涡轮前温,实现了比EJ200更低的性能参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