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涛声由远及近,轰隆隆地滚过来,拍打着堤岸的礁石,发出沉重而永恒的撞击声。 细密的雨丝无声地落入这片喧嚣之中,瞬间被吞噬。 郑仪停下脚步。 他除了工作,唯一的爱好就是钻研历史。 浩渺的历史长卷中,他见过太多雄才大略的人物。 秦皇汉武,凿通山河,鞭笞宇内。 唐宗宋祖,开疆拓土,文治武功。 xxxx,定鼎中原,规天矩地。 他们挥斥方遒,以千万生灵为筹码,在名为“天下”的棋盘上落下重子。 他们建起的,是万里长城,是京杭运河,是巍峨宫阙。 后人仰望那些遗迹,惊叹其雄奇,赞颂其伟业。 他们的名字,被浓墨重彩地镌刻在史册最显眼的位置。 千古风流,功过任凭后人说。 而真正挥汗如雨、血肉筑城的黔首黎庶呢? 他们面目模糊,身影单薄,最终都化为史册角落里冰冷的数字,或者几笔潦草的“丁壮苦役”、“民力凋敝”。 他们无声地来,无声地走,如风过原野,草芥飘零。 郑仪读到时,也曾扼腕,也曾悲悯,但总觉得那是遥远的过去,隔着一层泛黄的纸页,带着宿命的尘埃。 “历史就是如此,”他那时常想,“主旋律不属于人民。” 那是史家的无奈,是时代的底色。 但此刻。 站在这深夜的海边,听着海潮声声,如同历史的回响,郑仪第一次感到,那冰冷的、残酷的、被写在书页上的“历史”,从未远去。 它就站在自己身后! 李天为! 这个名字,此刻在他心中,与那些史册中的人物重叠了。 “雄才大略?” 杜维明酒酣耳热时的吹捧,此刻在涛声里无比清晰。 把一个海边破城,硬生生拔升为北方的万亿级重镇! 临港新城拔地而起,全球巨头纷至沓来,千亿项目如雨落下…… 郑仪亲眼目睹了那种“势”。 在徐有成的汇报里,在龙湾新区如同熔炉般的工地上,在杜维明掌控的星耀帝国那吞吐资本的力量里! 这何尝不是一种“凿通山河”?何尝不是一种“定鼎一方”? 郑仪甚至能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未来: 龙湾新区彻底落成,成为闪耀北方的明珠,Gdp再攀新高,李天为的名字被载入地方发展的史册,成为传奇。 后世修志,必将浓墨重彩! 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呢? 那些因拆迁补偿不公而怨声载道的家庭…… 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拿着微薄工资、缺乏保障的工人…… 那些在“发展阵痛”中被挤压、被淘汰的传统行业从业者…… 那些在高昂房价和快速城市化中窒息的生活…… 这些,会变成什么呢? 史书角落里的“拆迁补偿安置存在局部问题”?“转型过程中出现阶段性困难”?“发展带来的阵痛”?甚至是轻飘飘一句“总体向好,个别矛盾在发展中解决”? 他们会被抽象,会被模糊,会被宏大叙事的辉煌光芒彻底掩盖。 第(2/3)页